第144页
稳态与转型(“过渡时期”)是工程学的术语。这里首先需要定义但它农场很难定义的,是“状态”——世界的状态,也就是将静态的世界嵌入动态的过程内。这里涉及的,是哲学家们和物理学家们论证过的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在动态的世界观里,有空间和时间,二者相互依赖,称为“时空”。在静态的世界观里,每一主体感受到的每一事物与这一事物在这一主体其他时刻的感受无关,从而,“主体”自身也只不过是一系列原本相互无关但可由联想或假设产生关联的感受。不论如何,我们通常持有的,是动态的世界观。 在动态世界里,每一时刻,主体的认知范围,可称为那一时刻的“世界”。认知主体对特定时刻的世界的感受与表达,假如能够量化,或可表示为一组“量”的关系——每一关系可视为从感受世界到量化世界的一次映射。这些数量关系当中,相互之间有依赖的可称为“变量”,对其他变量发生影响但独立于其他变量的可称为“参量”。 基于库萨的尼古拉,及在他之后莱布尼茨的看法,当主体感受到世界在此时与在彼时有差异时,就定义了这两个不同时刻及同一世界的不同状态。这一感受,在量化世界里表达出来,就是变量和参量依时间变动的过程。假如主体对“时间”的感受可以量化,则任一时刻,上述的那一组数量关系就定义了世界的一个状态。又如果在认知主体的感受中,世界在此时刻的状态依赖于世界在彼时刻的状态,则世界是演变的。因此,我们可以隐含的定义:世界是演变的结果,“过去”影响了“现在”,虽然,只是根据某一理论,我们才可区分时间的过去与现在。 在我们感受的量化世界里,如果描述了世界状态的那些变量的变化速度不均匀,那么,仅当它们的变化速度能够被称为“零”的时候,世界处于“稳定”时期。在任两稳态时期之间的时期,称为“转型期”。 此处需要说明。首先,“我们的感受”,它要求主体之间的交往——即“社会交往”,并要求在这一交往过程中的一群主体——称为“群体”,能够达成他们关于世界的感受的一些“共识”。 其次,我们每一个人感受世界的量化通常有许多变量和参量。例如,马赫曾将“心智”视为一组变量,与那些刻画着外部世界的变量相互作用。那么,当我们认为世界的状态不再是稳态的时候,我们所指的,是心智变量的转型期(内因说)还是心智的外部世界变量的转型期(外因说)? 与此相关的是,第三,在我们能够讨论两稳态之间的转型期之前,从第一个稳态,在那些变量已被视为不变的时刻,什么样的力量使这一世界再度发生了变化呢?遵循系统工程学的习惯,我们假设“参量”是系统从一个稳态过渡到另一个稳态的最终原因。由前述,这些参量可以是心智的也可以是心智外部的。 引自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47人阅读
Zophiel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02页
自我,它当然首先是物质的。例如,对“疼痛”完全没有感受的人,很快就会发现他很难找到他的...
-
第128页
有两种不断发生于我们内心的倾向驱使我们更愿意记住抽象的而非具体的经验。其一是我们的理智...
-
第144页
-
转型期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特征
芝加哥学派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观是静态的,从而它的理论可能获得逻辑的彻底性。奥地利学派经...
-
趋于演化社会理论的经济学
关于任何一个社会之内的许多生命个体之间的分工与协调的规则,晚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四项重要...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