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很丧的打工仔 ((未越狱)
读过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 2021-04-10 14:50:46
世界上很多人以为有钱就富裕。旅人一族的价值观念就不一样。旅人最重视自由。那日本朋友拥有的事业、房子、汽车、家庭等,是当时的我所没有的样样财产。但他却没有像我那么多的自由。当然,若是没有钱,就很不自由了,但是,为了确保自由,所需要的钱也其实不多。关键在于那一点钱非得是自己的。只要是自己挣来的钱,即使换来的不过是一块肥皂,保证享受到精神上的奢侈。 引自 序 是的,还是要旅行的/001 因为旅行的本质就在于克服恐惧心,离开熟悉安全的日常生活,而往陌生的世界迈出第一步。 引自 十四岁的初次旅行/007 有个英文词叫Moratorium,本来是经济学上延期偿付的意思。一九八零年代初期的日本,心理学家小此木启吾写的《Moratorium人的时代》一本书很受欢迎。他指的是到了大学该毕业的年龄也不想马上出社会工作,反而想办法延长自由自在的青春时代,要暂停承担社会义务的年轻人。恐怕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宽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这么一批年轻人的。小此木后来也引进美国的通俗心理学概念,探讨社会上有一群年轻人永远不想做大人的问题,即“小飞侠perter pan 症候群”。 引自 “延期偿付”的小飞侠/039 从一九八四到一九八六年,我去中国大陆留学两年。在当时的中国,“内外有别”是公认的国策。中国还没有金融卡也没有信用卡,却有白卡。拥有这卡的是领取中国政府薪金的外国人,如外国专家或部分联合国组织职员等,公费留学生也包括在内。 引自 冷战末期的北京留学生/047 英文有个俗语说“无处正中”in the middle of nowwhere.村上春树小说《挪威森林》最后一句“我从无处正中一直向绿呼喊”就是直接翻译那英文俗语的来用的。他把主人公在人生森林迷失的心理状态用“无处正中”一句话来比喻。可是,在广大地球上,确实有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只能用“无处正中”一句来形容。环视四周,几十公里之内没有人类生活的痕迹时,嘴里尝到的一股寂寞味道,就是“无处正中”了。 加拿大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小说家曾写道:加拿大文学的本质在于survival(生存,幸存)。她说,加拿大人的祖先从欧洲老远到北美洲来开拓新世界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北国严厉的气候里维持生命。从那时候起,生存之艰几乎刻印在每一个加拿大人的遗传基因上,想忘也忘不了,因而也成为加拿大艺术最根本的主题。 BC省山区的嬉皮夫妻是不折不扣的加拿大人,始终没有忘记生存就是最初得解决的根本问题。所以,当他们策划长途旅行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储存食物。这是早已都市化的日本人绝不会有的思路。我们为长期旅游做准备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要存多少钱?但是,那嬉皮夫妻似乎想都没想过钱的问题似的。也确实有道理。想一想,在前方八十公里连加油站都没有的环境里,有钱却什么也买不到。 引自 无处正中/075 当时我是个移民,已经背井离乡一次了,再离开加拿大去外地旅行,感觉上犹如自己会成为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要飘到何处去。 他说“日常生活中实现了度假一般的环境,再也不必放假去外地旅行了。" 他也不打算结婚,只要有固定的女朋友陪他去看歌剧就行。为了找何意的对象,他每周六仔细查看当地的高级报纸《环球邮报》刊登的征友启事。我有一次问过他:你幸福吗?他的回答我永远忘不了。他说了:只有女人和狗猫追求幸福。男人呢,只要能够满足,就可以了。 我不禁想起刚到加拿大时候吃过的苦头。一个人在一辈子里做了一次移民不就足够了吗?我不要再一次做移民。 引自 移民和旅行/080 据杜梅家人的说法,这道菜之所以叫:中国派,是最上面融化的cheddar 起司颜色深黄,看起来挺像中国人的脸孔。我觉得:乡下人的种族歧视好天真。 引自 魁北克的暑假/083 他们把流亡当作暂时性生活的缘故,好比正真的生活是回到故乡以后才会开始似的。也许他们发现了过去二十年在流亡地一天天过来的日子,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忘了昆德拉怎样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结局;不过就现实而言,始终没有结局这回事,人生的故事永远要继续下去。 引自 流亡者的故乡/099 此时我三十一岁,早已实现了从小的梦想远走高飞,可是谁料到,不知不觉之间好像闯进了自我放逐的一条路:想回去却找不到回程路,也不记得我该回到哪里去。但愿这不是一条死路。 引自 布达佩斯的鸡蛋头/119 她很直率的写道:单身职业女性的生活充满惊喜,始终会有一群男人如仆从一般地奉承。但那也是直到三十二岁为止的事情。过了那分水岭,周围男人的态度不约而同地冷淡起来,从此你得一个人奋斗下去了。 总的来说,在殖民地,种族歧视是家常便饭,弱肉强食是社会常规。在那么歪曲的生活环境里,两性关系也不可能对等。记得有个华人男性告诉我:在香港卖淫吃饭的女人有七万。不知他举的数字是否准确。总之,有很多女人愿意被钱买是事实。他们大多有黄皮肤,群体名称为取自老电影的“苏丝·黄” 殖民地的环境使人疲倦。但不可否认的是,颓废的文化也有独特的吸引力,犹如鸦片甜蜜的香味。所以住在香港的外国人一方面老骂着殖民地社会的病态,另一方面却不愿意回本国去。当他们需要休息的时候,要去度假的,往往也是另一个殖民地。 引自 苏丝·黄的世界/147 为什么羡慕跟越南人结婚的女教师?她的对象不过是个三轮车夫,并非百万富翁。按一般常识,麻雀变凤凰才令女人羡慕。但是,在一切倒错的殖民地,人们的欲望也呈倒错的形式,好比跟发展中国家的体力劳动者交情是全世界最纯粹,高尚,浪漫,性感的事情。 人们讲到越南的时候,总是把它当作女性名词。越南是个她,正如东方之珠的香港也永远是个她一样。这些她是相对于西方男性的东方女性。虽然在越南战争中,胡志明领导的越共部队勇敢地打败了强大的美国,但是在人们的印象里,越南仍一贯是个她,曾经给法国做女朋友,然后为美国当情人的她。大家似乎故意地忘记她早就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了。 引自 殖民地之恋/150 因为大家用的旅游指南书也一样,即英文版的《lonely planet》,无论在哪个城市,总是在书里推荐的餐厅彼此碰面,吃的就是书里介绍的几样菜。于是我开始怀疑,这样的自助旅游,也许跟团体旅游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正如指南书的标题:孤独的行星,虽然大家都是孤单的旅客,但其实走在同一条轨道上。 引自 孤独的行星/153 我站在道德主义的立场,批判富国男人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剥削穷国女人的恶行。伊恩则主张道德因地制宜。他说:在本国从不做坏事的男人到了东南亚都偶尔会嫖妓,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而且他也说:那些女人自己若不愿意,无论你愿意出多少钱,大家理都不理你的。对男人的打击会多么大呀!这是故意忽视妓女的经济现实,并混淆恋爱和卖淫的典型诡辩。 引自 现代启示录/160 无论如何,即将结婚的新人需要充分的远景和浪漫的背景,不应该被关闭在扫兴的现实里。 引自 香港香港/165 我回答:你一旦学会了做人,在哪里都会做人。但的确,我是在海外漂泊的十二年时间里才学会了做人。如果没有出国,恐怕我对日本社会一直有格格不入的感觉,结果天天过得很别扭,很不自在。 引自 装作日本人/184 味觉是经年成熟的。有一天,我发觉吃快餐店的汉堡等于浪费生命。有美酒美食的生活才值得活。 引自 东京美味/189
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