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我看来这日益成为价值的基本准绳。谬误(即对理想的信仰),并非出自盲目,谬误来自怯儒……认识上的每个成就和进步的取得,都是勇气的功劳,是自我克制和自我净化的结果…我不排斥理想,我仅仅是在它们面前戴上手套而已……我们追求被禁止的东西:有一天,我的哲学将以此为标志征服天下,因为,从原则上来说,人们一向禁锢的东西不外是真理。 引自 序言 现在不是了)
那么我们到底凭什么去别卓绝之人呢!一个卓绝的人会使我们产生赏心悦目之感。因为他是由一块既坚硬光润,又香气袭人的奇木雕琢成的。他只享受对他身心有益的东西;一旦超过这个尺度,他的欢愉,他的欲望也就嘎然而止了。他发现了抗御损伤的良药,他普于化偶然之害为有益;凡是不把他置于死地的东西,都使他变得更坚强有力。他本能地汇集所见、所闻、所经验的一切,他就是总和因为他就是遴选淘汰的原则,他滤掉了许多东西。无论是看书、处人,或是欣赏景物,他胸中自有定见。因为凡是经他选中、认可的东西,他便给予尊重。他对各种刺激反应迟缓,慢条斯理,这是长期的谨慎和有意的高造成的一一他去体验迫切的刺激,他避而远之。他既不相信“噩运”,也不相信“过失”;他能对付自己,也能对付别人;他懂得忘却;一他坚强到足以使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变为使自身得到最大利益的东西。一那好吧!我是颓废者的对立物,因为我方才所讲的正是夫子自道。 引自 我为什么这样智慧 我的经验使我怀疑一切所谓“忘我的”冲动,怀疑助人为乐的“博爱”。在我看来,这是虚弱的表现,是没有能力反抗刺激的典型——同情只有在颓废者身上オ算得上美德。我之所以遣责怜悯者,是因为他们会轻易失去对距离观的羞耻感、敬畏感、敏锐感。因为同情转瞬之间就会散发出庸众的臭气,并且同恶劣的举止近似——这种悲天悯人之举有可能灾难性地卷入一种生死攸关的命运,一种痛楚的孤独,一种对深重罪孽的特权。我认为,抛弃怜悯之心也可算作高贵的美德。我在《查拉图斯特拉的试探》中,勾画出了这样种境遇:一声凄厉的呼号传入拉图斯特拉的耳朵,怜悯之心就像临终的罪一样向他袭来,想叫他背弃自我。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自制,保持其高尚使命的纯洁性,不受下作的和过于近视的、以所谓忘我活动为营生的动机的干扰。 引自 我为什么这样智慧 打个比方说:为了摆脱对酸味的敏感,我会吞下一罐果酱…有人寻衅捉弄我,他肯定知道我怎样报复:不久以后,我就会找到向“恶作剧肇事者”表示谢意的机会(甚至对恶作剧表示谢意)一或者向他要求某些东西,这比给予更有用……我还觉得,最粗俗的语言,最粗俗的信件要比沉默更温文,更正派。那些缄默不语的人差不多总是缺乏内心的雅致和温馨;沉默就是反抗,囫囵下咽肯定要养成坏脾气,甚至会倒胃口。一切沉默不语的人都有消化不良。 你可以看到,我没有小看粗俗的意思。一一粗俗是很富于人情味的反抗形式、在现代柔弱化区行的今天,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假如一个人粗俗不堪,就算无理也堪称幸福。一个来到尘世的上帝甚至有权行无理之事一一唯有担当过失不受责罚的人,称得上有神性味。 引自 我为什么这样智慧 第一遍没看懂,第二遍觉得尼采拥有的品质或许就是勇敢吧。他这些想法在当时社会的挑战权威的作用是极大的叭。)
53人阅读
木牧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尼采后期思想文集》译序
其实,据译者近20年译述尼采著作所得的浅见,这些看法都对,却是不全面的。尼采之哲学,是以...
-
序言
-
我为什么写出了这样的好书
相信“博爱主义的”和“利己主义的”对立,自我本身成了“高级的欺诈”,成了“理想”……既...
-
悲剧的诞生
这本书有两项带根本性的革新,一、对希腊人的狄俄倪索斯现象的认识——这是对这现象的首次心...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