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酒神》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代表一种非理性的力量。 “非理性”往往比“理性”更强,更具备直接的感官创造,许多文明的创造需要“非理性”来突破僵化局限。 引自 37 《酒神》 他使垂死者仿佛陶醉在临终前的悦里,他用手触摸自己的肉体,这将要告别的肉体,仿佛刹那间有了新的意义。 没有死亡在前面,生命是不懂得爱自己的肉身的。 引自 40 《垂死的奴隶》 这是“未完成”的作品,却是一个伟大的美学思考者最完美的一个句点,他没有在意作品的完成,他在意生命的完成。 引自 52 佛罗伦萨《哀悼基督》 希腊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人性张力,和基督教“善”“恶”二分法不同;希腊神话常常在人性里同时看到圣洁,也看到沉沦。 我们有神性的向上追求,也有动物性的向下坠落的欲望。 引自 80 最早的作品 圣洁与沉沦,爱与恨,对比成他生命美学里相互激永不止息的两种动力。 引自 85 《战斗》与新柏拉图哲学 米开朗基罗一生在希腊与基督信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中冲突。他肉体上追求最大的欲望解放,心灵上又企求圣洁与平和;他不断渴慕现世肉体之爱,又潜进圣堂向神忏悔罪孽,米开朗基罗的矛盾成为他创作上最大的动力。 引自 90 《阶梯圣母》与基督信仰 你们看啊!这样的死亡,这样的声音。 米开朗基罗宣告了新的“哀悼耶稣”,他使一切哭叫发泄情绪的表现变得低俗肤浅。 他要宣告新的崇高的生命价值。 引自 104 伟大杰作──《哀悼基督》 他在意“美”,而不在意“逻辑”。 太逻辑的头脑通常是最看不到“美”的。 引自 104 伟大杰作──《哀悼基督》 他不要大卫摆出肤浅嚣张的胜利者的姿态,他要大卫成为自信而沉稳、永远的挑战者。 引自 112 《大卫》──破石而出
3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