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想像:“美”与“真”的隐喻生产力
需要指出的是,利科的想像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即其未能确切解答想像是如何于“悬搁”与“图式化”的那一瞬间在语义废墟上建立起新的述谓关系的,而这种新的述谓关系又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或摆脱了之前的那种述谓关系,即新旧述谓关系(或曰指涉/意向结构)为何等关系。从理论上讲,当旧的指涉被悬搁或废止之后,这时的想像会向无限维度的心理空间进行投射、加以转换,而新指涉也拥有无穷的生成机会与可能;从实践角度看,新旧指涉间的转换生成似乎不无某种源自二者互动的倾向性(例如,至少它不会与旧指涉完全重合或完全脱离)。那么,在想像穿越“众妙之门”的那一混沌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如此发生?尽管利科本人提出“悬搁”说的初衷在于矫正隐喻的“互动”理论,但要对想像性转换生成的瞬间奥秘有所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恐怕还得从“身体经验”与客观现实的互动中寻求启发与指导。我们将在本书最后部分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引自 第二节 想像:“美”与“真”的隐喻生产力
85人阅读
项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个疑问
原文:欧洲的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隐喻时代的结束,渐次获得“理据”(motivation)的“秘索思...
-
第二节 想像:“美”与“真”的隐喻生产力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