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突破
乘风好去 (足够受用一生的足足一分钟的欣悦)
读过 德国战争的神话与现实
1914年底,在瑞士边境和比利时北部海湾之间,出现了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战壕系统。那年秋天,在西线的运动战已经随着德军突破弗兰德斯的失败尝试而告终。自动武器的火力不仅在心理层面——及意志力和进取精神上施加了严格限制,还摧毁了任何能在西部前线开展战役机动的机会。在这种施利芬想要不惜代价避免的堑壕战中,德军的机动性陷入了停滞。因此,如今主导着陆军最高指挥部的想法的,不止空间上的战役和战略层面,还有战斗区域地形上的战术优势和劣势。虽然总参谋部对战役机动抱有执念,但此时德军在西线面临的这一局面早在“一战”开始前就被讨论过了,总参谋部的高级军需官恩斯特·克普克少将,在1895年写道:“阵地战(堑壕战)是一种旨在争夺处在漫长战线上的预设阵地的战斗,他必须要成功围攻敌军重要的防御工事,要不然我们无法达成任何对法国的胜利。但愿我们届时不缺少必需的情报和物资准备,而且在关键时刻配置好了执行这种战斗所需的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的人员。” 引自 第五章 苦涩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 面对堑壕战,总参谋部最终意识到,战术突破是转变为战役机动的前置条件。一次成功的突破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己方要在远离拟定进行突破的地方发动佯攻,从而将敌人的战役后备力量牵制住。第二,进攻必须在重火力的支持下,倾尽全力,攻其不备。第三,在成功的初步突破后,进攻方必须维持后续预备兵力的供应。 引自 第五章 苦涩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
68人阅读
乘风好去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17.结论
施利芬的战役和战略原则是一种基于德国无法赢得长期消耗战的假设而建立的学说,其主要内容是...
-
111.“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的备忘录和战争演习,还有其他军官的思想,都未能理清如何在战斗胜利后结束战争这一问...
-
145.突破
> 查看全部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