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老饼干 (整整一生是多么多么的长啊)
在读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即使最为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品的“此地此刻性”——它独一无二的诞生之所。 引自第88页 原作的此地此刻性亦即其“原真性”(Echtheit)。 引自第89页 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性可能踏入的境遇也许不会威胁艺术作品的存在,但却必将贬黜其此地此刻性。 引自第90页 一事物的原真性是其从起源起可流传部分的所有本质:从物质上的持存一直到它对经历过的历史的见证性。因为这种历史见证性以原真性为基础,所有,前者也就受到复制的损害——如果物质持存不再重要。而如果这历史见证性真的受到了影响,真正受到损害的东西就是事物的权威性了。 引自第90页 复制过程中所缺乏的东西可以用灵晕这一概念来概括:在艺术品的可复制时代,枯萎的是艺术品的灵晕。这一过程乃是一种征候,其意义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一般而言,复制技术使复制品脱离了传统范围。由于复制技术可重复生产复制品,被复制品的独一无二性就被大量出现所替代。同时,由于技术复制品便于接受者在各自环境中欣赏复制品,它就赋予被复制品的现实性。这两个过程都深沉动摇了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动摇了传统,而传统就是人类当前危机与革新的负面。 引自第92页 革新过程与当今的群众运动息息相关,其最为强力的代言即为电影。如果电影没有其痞坏性的、净化性的一面——铲除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价值,就无法想象电影的社会意义,包括其最为积极的意义。 引自第93页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感知方式也在改变。人类感知的构成方式——它活动的媒介——不仅取决于自然条件,也取决于历史条件。 引自第94页 大众强烈希望将事物在空间上与人性拉得更“近”,一如他们倾向于通过接受复制品来克服任何事物的独一无二性。以最近的距离占有事物——不仅在图画中,且更多是在复制品中——的需求与日俱增。 引自第97页 艺术作品根植于传统关联中的初始方式是膜拜。 引自第99页 “本真性”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是以礼仪为根基的,其独特的、最初的使用价值也存在于此。无论这一根基是多么流变不居,哪怕在追逐美——作为世俗化了的礼仪——最为世俗的形式中也可以辨认出它来。 引自第100页 艺术品的可复制性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艺术作品从依附于礼仪的生存中解救出来。 引自第102页 艺术的根基不再是利益,而是另一种实践:政治。 引自第103页 随着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方法的多样化,其可展览性也大为增加,以至两种极端价值之间的量变——就像在原始时代——突然变成了艺术品的本质质变。原始时代的艺术作品由于绝对推崇膜拜价值而首先是一种巫术手段,后来才渐渐被视为艺术作品;与之相类,今天的艺术作品由于推崇可展览性而变成了具备全新功能的塑造物。 引自第107页 通过人脸那转瞬即逝的表情,灵晕最后一次——在早期摄影术中——发挥着作用。 引自第109页 事实上,对于电影这种完全被技术复制所控制,甚至于建基于它之上的艺术来说,舞台表演就是最为尖锐不过的对立物。 引自第120页
16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