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 教案经济赔偿:近代中国天主教发展的“隐形推手”
Adarkwalker ((广州))
第五节 - 天主教庚款使用的特点:兼与基督教新教国家比较
教案赔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是索赔的币种不一、折算困难;二是钱物并行,以致无法进行量化统计。如河北保定发生教案数量颇多......赔款中的不同币种给统计带来困难,且“诸教会的赔偿要求,从未被公开过;另外,总赔偿款额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到底多少给了传教组织和华人信徒也是无从得之”。虽然赔款复杂,但通过零碎的文献,仍然能够捕捉到赔款使用的若干特点。
赔款多用于传教事业,其中修建新的教堂是重中之重。例如:1874年意大利方济各会的明维笃在汉口上海路修建了罗马式的大教堂(即现今汉口上海路天主堂),长40公尺,宽20公尺,高22公尺。花费的20万法郎来源于《北京条约》赔款。同样,北京的燓国樑主教“接受了对被毁建筑的赔款,但其中没有对死去生命的赔偿。”赔款用于教堂重建设计信仰理念,天主教坚信“殉道者的鲜血是信仰的种子”,为信仰献身的殉教式“致命”,这是人生的荣耀;人死不能复生,在新建的教堂中纪念殉教者,是一种最好的赔偿。正因为如此,教案赔偿第一要务是重建教堂,因而庚子之后,天主教的规模、数量、质量远远超过基督新教。
晚清的民教冲突规模不一,中外人士所获赔偿也不尽相同:1898年,在山东南部传教的圣言会神父和教徒同时被殴、被抢,外国神父“获赔2500两银子,大约值57000马克,而教徒总共得补偿2000多马克,”折算下来只有87.72两银子,外国神职与中国信徒所获赔偿相差28.5倍。
陕西羌州燕子砭发生教案,导致西教士一名,信徒多名死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地方政府“议恤西教士郭西德命价四万两,矜恤各教民价银一万两。”虽然中外人士所获赔偿有别,但国人所获赔偿主要用于弥补家庭损失;而外籍神职得所获赔付多归于教会,成为公产,这也是教案赔偿之后教会经济得以补充的一个原因。
与天主教不同,基督新教所获赔款大多投入了教育。
退还庚款由美国首倡,因原因复杂,仅法、比、英、荷、俄诸国先后效法退款,且“用途规定用于提倡中国教育文化事业,或暂时移用于铁道、交通、水利、实业或银行复业。”虽然退款没有直接投向传教机构,但却使教会学校、医疗卫生、慈善事业机构收益。
美国退还庚款由两次:第一次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总数合华币五千八百元,其中“清华大学是用美国退还的拳乱赔款建立”,此外每年派遣留美学生的经费也来自退还的庚款。第二次在1924年,庚款悉数退回,其总数约合华币二千五百万元。此款用于科学教育及永久性质之文化事业,例如修建图书馆。
.........
美国庚款退还的预算,涉及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投入,如中国第一所图书馆学学校——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由韦棣华女士(美籍)在武昌开办,学校获得庚款15000元(国币),用于投资学校的设备。
..........
在退款的使用与调配方面,政府主义向经济落后的边疆倾斜,1934年,“中央通过拨款五十万元补助边远贫困省份办理教育,蒙藏教育司即争取这个机会来推进边疆教育,一面电令各省呈送推进边教计划以凭分别核发补助费,一面派员前往边省视察督导。翌年又在庚款补助义务教育经费内加拨二十五万边教经费。”
在接受庚款援助中,一些大学的科学研究亦从中获益,1934年至1935年,政府补助辅仁大学微生物系(对抗斑疹伤寒)10000元,亦来自庚子赔款。
晚清民教冲突,天主教的损失远远高于基督新教,但对赔款的投向及使用,却折射出基督宗教不同宗派传教理念的差异。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天主教对于赔偿(特别是庚子赔偿),其意不在赔付,而是抓住契机发展,并将大多数赔偿用于发展教务,宏伟壮丽的教堂重建即是证明;而基督新教被赔款重点放在教育事业,希望以浸润式的渗透逐渐消解中国人对基督宗教的误解与偏见。
Adarkwalk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火烧望海楼”教案
第四章 - 第二节:天主教如何使用赔偿金(之一):投入传教事业 同治八年(1869),天津法国...
-
第四章 - 教案经济赔偿:近代中国天主教发展的“隐形推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