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羁旅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力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 引自 序: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我们一生中所遇到的人,就是我们生活在的圈子,也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遇到的人只要给我们带来思考和启发,就都是值得记住的人。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引自 序:认心、认人的《皮囊》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感叹,这是多么精妙的比喻啊。这是一颗心的羁旅,其余的都是皮囊。
1. 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这就是苏珊 桑塔格所说的人的世界。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去意义。 2.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好的。 3. 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4. 哪一个不是希望回到人世,希望把经过的再过一遍?但这这一遍和那一遍是不同的,就像醒着和睡着不同。 引自 序:认心、认人的《皮囊》 这是一本从序言都真挚地写到心里的一本书。每一句都让我觉得说出了心声,但是以一种更为形象贴切的方式。看着这本书,就像照镜子,照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只有对自己内心本来就认同的部分,才会有触动。
1. 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至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2. 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3.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4. 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5. 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6. 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 7.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引自 皮囊 这篇短篇,几乎是全文被标注了出来。时常惦记是存在过的承载,生命本轻盈,是一个心在人间的旅途,不要忘记了折腾。否则,浪费了这一趟。忽然想起,“心灵奇旅” 也是一颗心需要找到皮囊来到世界上。喜欢这全篇的大气坦然。
我算第二个孩子,这在当时已经超生,因而母亲是跑到遥远的厦门生的我。从厦门回老家还要搭车。 引自 母亲的房子 因为种种原因,超生是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曾经历的。不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聚餐时,时不时能听到阿姨们关切地问别人什么时候二胎。但现在的年轻人们,大部分反而没有这个打算了;
“再走几步看看。”这句话母亲自说出第一次后,就开始不断地用它来鼓励她一辈子要依靠的这个男人。 引自 母亲的房子 再咬咬牙试试,坚持过后,经历的痛苦之后会分泌内啡肽,带来长期的快乐。
1. 她有种力量,不卑不亢却和蔼可亲,让人感觉是一个有主见的老好人。这让许多乡邻愿意找她聊聊天,顺便加油。 2. 回家和父亲一起做抬左腿运动,每晚睡觉几乎都是自己昏睡过去的,但嘴角还有笑容。 3. 这还是个多么奇怪的孩子,动不动把刺痛我的生死挂在嘴上。但我也知道,这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引自 残疾 关于死亡思考的故事。病痛之下,全家人的心都一起揪着。
1. 依次穿过拥挤的人群、暴躁的声响,和潮湿的汗味,但我享受这种人间的味道。甚至能感受到,这各种声响偶然组成的某种音乐感,还有那各种浓度的汗味,将会在你的感官中形成不同程度的刺激。 2. 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引自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主角特意不经过为重症病房开设的专属通道,那里的安静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反而是经过拥挤的人群中,才能让他感觉到人间的味道。第二句话,是当得知他在重症病房认识的朋友的亲属离开时,他写下的心情。现在回想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时不时也会有这种错觉,记忆里轻描淡写得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没有留下一丝丝痕迹,但所有的经历却本应是组成现在的我的那一部分。
1. 而且还有两个跟班帮你处理一些杂事:口渴了,他们去弄来冰冻饮料(香港带来的冲剂),热了,他们打开小风扇(香港带来的)。 2. 那时候,香港时隔更好的世界,他即将去到的目的地,让他不得不时时处于迫不及待离开的状态中,他会觉得,自己是可以蔑视这里的人。 3. 我想,他选择我或许只是因为,我是附近最会读书的孩子,他认为这是一种阶层上的接近。 4. 我觉得他其实是崇拜着香港,正如我们崇拜着黑白电视里游走在高楼大厦里的那些人。 5. 他说话的腔调、梳着的发型都很香港阿小。连笑的时候嘴角微微的上撇,都模仿得那么入微。 6. 乌惜愣了,她一向还挺骄傲香港阿小看得起自己的孩子。 7.小镇的大人和小孩围成一圈,目送着这个仿佛属于另外一个时空的人离开,依然只有兴奋地指指点点。 8. 此前发生的事情,就当一场梦了。 9. 口气笃定得好似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谁都没怀疑住在北京就是所有幸福的终点。 引自 阿小和阿小 作者描写得真是细致入微,我们都经历过仰望香港的时代。第一句话里,就连冲剂和小风扇都是香港带来的,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想起这次从家里到海外,什么都想从家里带过来,这次带来了奶奶买的龙眼干、爸爸买的筋膜枪、妈妈在行李箱里放的小炖锅,带着他们彷佛带了一个家,心里暖暖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找回初中一口气想看完三毛全系列书籍的心情。多年不看书后,突然又找回爱看书的心情。看书总是能让人思维更加开阔,让你从自己的生活中置身事外一段时间。
1. 但当我想象自己的未来,可能像小镇里的任何一个成年人,我就觉得无趣得让自己恐惧。 2. 所以我们要创造我们的生活。 3. 但我得承认,他说话的时候,有那么一两秒,我脑海里晃过诸如草原、大海、星空……此类很浩瀚的什么东西。 4. 少年时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觉做的恶事,就是发现并嘲笑他人的省力缺陷。每个小孩一旦意识到自己某部分的确实,总是要战战兢兢地小心隐藏着,生怕被发掘、放大,甚至一辈子就被这个缺陷陷入一个死胡同里。 5. 他又是如何,似乎让自己高出这群孩子不止一个层次,以致让所有人忘记可以有嘲笑或者反抗他的权力。因为,他有比这些孩子更高的理想。这答案听上去很虚假,却真是构成了文展身上那种硬铮铮的精气神。 6. 我觉得,要是我能在十八岁前做完这一千多年的整理,我或许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脸通红通红,几乎可以看到皮肤下的血液在沸腾。我睁大眼睛看着他,那一刻,我甚至觉得,他已经是个伟大的人了。 7. 出远门工作,反而让我明白自己确实是个恋家的人。 8. 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无法抵达远方的人。 引自 天才文展 这本书发生在闽南小镇的故事很多,莫名有种亲切感。初中高中的时候总想着要出去更远更广阔的世界走走,等到真正走出的之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的神秘。决定着你的生活的,是你对待一切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你身处在哪里。第七点,说出了心声。有天突然想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离开家里也有将近八年了,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的人生分岔路,一次因为分数不够,从福建到了广东;一次因为个人选择,想接受更好的机会试试,离家更远了。现在在海外工作三年多了,每每回家都感到幸福。这次回家,爸爸说看到相册里我当时拿到另一家公司的offer时,不禁陷入沉思,想到如果当时做了另一个选择,人生又是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了。当时,爸爸尊重我的选择让我自己决定,那么选择的路就要自己负责人地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第八句,回家时,姐姐和姐夫说我们人不生地不熟的,晚上开车要小心。弟弟会开玩笑地说,游客回来了。
1. 让我经常愧疚的是,我不是把她单独作为一个原因来考虑,而是把她纳入我整个人生的计划来考量。思考到底我是不是要选择这样的人生。 2. 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引自 厚朴 以前觉得功利是褒义词,有目标有规划。现在渐渐觉得功利是贬义词,它让人学会判断谁有利谁无用,而有意识地接近或远离。不喜欢太过于功利的人。
1. 而对于还在那列车中的我,再怎么声嘶力竭都没用。其中好几次,我真想打破那个玻璃,停下来,亲吻那个我想亲吻的人,拥抱着那些不愿意离开的人,但我如何地反抗,一切都是突然。 2. 虽然我反复告诉自己,既然人生真是个旅途,就要学会看风景的心情和能力。 3. 即时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引自 火车伊要开往叨位 写得真好,“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引自 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1. 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 2. 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3. 我试图以仅有的记忆建构一篇文章,尽可能地去寻找父亲,抵达父亲,看见父亲—便是《残疾》。这是挽留,告别,也是对内心惶恐的交代。也是从那篇文章开始,生发出一种紧迫感: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我们本身。 4. 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 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5. 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6. 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 7.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依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引自 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