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雇佣的数量有限和青年求职困难都不是个人努力不足的缘故,而是社会结构的问题
在差距与割裂不断深化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贫困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最为积极的政策可能就是解决儿童贫困问题。然而针对通常被认为属于“自身责任”的成人贫困,社会却表现出了严苛的倾向。例如一些市町村行政部门制定了极为严格的生活保障金使用限制,试图筛选出“值得拯救的穷人”。 第三章讲述了在职场遭到霸凌,或是压力过大导致抑郁症发作,换了好几份工作,最后不得不选择以残障身份,才终于能够安心工作的女性故事。归根结底,她是在成了“值得拯救的弱者”之后,才从自身责任的论调中解放了出来。 只要不被认同为“值得拯救的穷人、弱者”,就要被打上“没用”的烙印,被迫付出没完没了的努力。 然而,“值得拯救的穷人、弱者”这个观念非常危险,也极不稳定。人们为了得到这个价值观的认同,不得不暴露在众人的眼皮底下。举个例子。电视节目往往会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人进行持有物品检查,并做出“他有这个东西,所以不算贫困”的评价,或是批判一个领取生活保障金的人“竟然做这种事,太不要脸”。有时,连政治家都会站在这种批判的最前沿。 为了保持“值得拯救的穷人、弱者”立场,必须时刻低头乞怜。可是,就算不拿出“健康而文明的最低限度生活”这一《宪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每个人也都有生活的权利。对身陷困境的人提供救济而非怜悯,是国家必须履行的义务。 当今社会究竟是让谁过得更好的社会呢?给别人贴上“没用”的标签并大加批判的人,很可能自己的生存也有困难。 本书反复讲述了因过重劳动而疲惫不堪的人群,霸凌和职权骚扰横行的职场,以及若不拼命工作到身心俱损、若不表现出堪称过剩的活跃就无法被认同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无论他/她多么优秀,都很容易掉队。或许正是每天难以排解的疲劳和苦闷,才转化成了对他人的攻击。 可是,稳定雇佣的数量有限和青年求职困难都不是个人努力不足的缘故,而是社会结构的问题。为改善这种状态,国家究竟做了什么? 引自 超越贫困女子 / 248
47人阅读
华之敖不理解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9、p235
原以为即使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只要采访人数够多,就能找到共同之处。但是结果与我预料的完...
-
稳定雇佣的数量有限和青年求职困难都不是个人努力不足的缘故,而是社会结构的问题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