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一、政权之无限止的解放 科举让政权开放,意在招纳更多人才,但也容易失其度,造成人才堆积。而科举还只是当时入仕的其中一条途径而已,由此可以相见之后的人员到了何种地步。招了那么多人,却没有官职分派,明明应是为官择人,变成了为人择官。少部分人有官做,大部分人排着队,于是开始按资排位。 政权倒是解放开,让更多人得以参与了,但也加大了政事管理的难度,不易督责。沈既济有言:“入仕之门太多,世胄之家太优,禄利之资太厚,督责之令太薄。” 公开政权的同时,教育应该跟上才对。贞观初年万国来学,但之后风气又变,转而为奢华谄佞,不务实事。 考试标准渐渐重视诗赋,重文风气大盛,更不尚实。唐代的政治风气大有从北朝经术转向南朝的意味。 文学发展的美好时光,却并不一定利于社会发展。所以,如何让二者达到平衡?强调社会分工可行吗? 二、政府组织之无限扩大 缺点一:重规叠矩,机构杂冗。 首先是六部和九寺职权重叠。六部承周之六卿,九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的王室仆佣。唐代两项官制都承袭,而未加整理合并。这不仅需要耗损大量钱财,而且妨碍整个政治体系的运行。 官员越来越多,同时官俸居然也越来越高。加工资的本意是让人更好干活,但渐渐变味,让做官成为发财手段。拿钱的人变多了,每个人拿的钱不减反增,那这些债又都得算到谁头上?不还是普通老百姓吗。 缺点二:用人权集中于中央,欲精密反不得精密。 人员充塞,官阶增多,地方官权位日弱,重内轻外。西汉时选用之责属于地方,可以更好地择良才而用;唐将选拔权归于吏部,反不若汉时选才精良到位。而且,西汉官职并没有那么多,地方官员到任后可以较长久任职,负责好一方土地。唐却迁调频繁,到一个地方后待不了多久又要离开,让人怎么做好事情?又有几人会安心做好事情? 没有好的领导大纲,于是转而重视文书工作,力求精密。(这个,咋那么像现在gwy的工作?) 政府的扩大,还包括内廷人员的猛增,可见王室生活之奢靡。 而这一切弊病,在经过几代帝王不当作为的催化后,终于爆发,致成安史之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