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使徒行传
这里稍微说一下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关系 犹太教和基督教并不是同一个宗教。首先是在犹太人中产生了犹太教,而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发展来的 犹太教和基督教都信奉上帝,也都相信会有救世主来拯救他们(“基督”和“弥赛亚”是一个词,都是“救世主”的意思)。区别是,基督教认为救世主就是耶稣,而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他们认为救世主还没有到来。 在对待经文上,两者都信奉《旧约》,但只有基督教相信《新约》。《旧约》和《新约》的区别大致在于,一个是记录耶稣降生之前的事,一个是记录之后的事。 引自 第三章 使徒行传 /24 保罗早年是犹太教徒,后期成为基督教。
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这也是因为,哲学继承了苏格拉底讨人厌的疑问精神。只有者不需要讲理。 这也是因为,哲学继承了苏格拉底讨人厌的疑问精神。只有弱者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才有质疑权威的需要。 处于被歧视地位的基督教正需要希腊哲学的帮助。 保罗有深厚的学功底,他将哲学的思维方式应用到传教中,撰写了大量的神学文章。这些文字后来被称作《保罗书信》,成为《新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罗之后,还有很多基督教的传教士把哲学当作了传教的武器。正因为他们的工作,基督教才拥有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其他宗教相比,它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同一时期的其他宗教在历史长河中大都衰落了,只有基督教最终成长为世界性宗教。 在哲学史上,这时的哲学被称作“教父哲学”。 帮基督教宣传这事,对于哲学来说既好也不好。 好的地方在于,这回是显了哲学的大能耐了。基督教对世界影响深远,起步阶段的汗号功劳就是哲学立下的 不好的地方在于,宗教和哲学在根子上是无法协调的。宗教要求信仰,哲学要求怀疑,两者相悖。要不苏格拉底也不能被控诉不敬神。和宗教结合在一起之后,哲学注定无法发挥自己事事怀疑的真能耐,只能沦为宗教宣传的幌子。 引自 第三章 使徒行传 /24 教父哲学重点人物--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贡献之一,就是解决了一个长久困扰基督教的逻辑漏洞: 《圣经》说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那为什么会允许人间存在这么多丑恶和痛苦? 我们知道,《圣经》里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违反了上帝的禁令,所以被逐出伊甸园,所以人类才会开始无尽地受苦。 但上帝是全知的,不仅知道过去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还知道未来所有即将发生的事情。那么前面那个问题就可以问成 上帝既然知道亚当和夏娃会倫吃禁果,为什么一开始不去阻止他们? 奥古斯丁的解释是,关键在于自由。上帝给了亚当夏娃和人类自由意志,所以也必须让人类有作恶的可能。 更具体地说,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的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既然要赏罚,前提是人类必须拥有自由 意志,必须有能力自己选择行善还是作恶,否则人类就不应该对 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段论证对我们的意义是:首先,它十分巧妙,把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给解释开了;其次,这解释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 上帝允许人类有作恶的自由。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上帝看来,自由比善更重要。 可是等一等,上帝不是全善的吗? “上帝允许人类拥有自由”的理论是奥古斯丁出于护教目的提出的,其推论却和教义产生了矛盾。 矛盾还不止如此,该理论还可以推论出,上帝不能干涉人的自由意志。因为上帝是万能的,所以有能力预测出人们按照自由意志在未来会作出的各种恶,但是有很多恶上帝都没有阻止。 引自 第三章 使徒行传 /24 宗教天生拒斥思考。 有个教父哲学家有一句名言:“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不合理的,但却是可以相信的。埋葬以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却是肯定的。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这话常被人总结为:“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换句话说,他认为信仰这种事用哲学来论证,这本身就是错的。对于宗教,信就信了,你不能质疑,不能思考。很有讽刺意义的是,说出这句话的教父晚年和罗马教会决裂,自己成了异端。但他这话却说到了理上,宗教和哲学本来就不能调和。保留哲学,对教会来说就是养虎为患。现代著作家威尔杜兰就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比作希腊人留给基督教的“特洛伊木马”。 总有一天,苏格拉底的讨厌精神也会让教父们抓狂的。 引自 第三章 使徒行传 /24
75人阅读
热爱生活的兔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哲学好讨厌
苏格拉底老师 其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理想国)创办柏拉图学院 其学生--亚里士多德 亚里...
-
第三章 使徒行传
-
第四章 上帝之城
当他们被处以火刑的时候,他们对行刑者说:“我遭受的火刑不过只燃烧一小时而已,而等待你们...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