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世俗的诗魔 中唐白居易的《琵琶行》
换句话说,中唐时期出现了从集体转向个人、由共性转向个性的时代精神,导致了人物形象的写实化与人物个性的多元化,如此一来,使得以前难登大雅之堂,很少被写进诗歌中的小人物、底层人物,也都受到了重视。 引自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的小人物书写 所谓“画鬼容易画马难”,超现实的、看不见的事物本就恍惚无稽,无法验证,更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可以任人驱遣、尽情运用,没有失真的问题,也就不怕失败。但是,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东西却是人人都很熟悉,稍有一点点出入就会破坏效果,因为不像;而一旦让人有一点不像的感觉,整首诗的价值就破坏殆尽了,所以必须十分逼肖始能服人,这其实才是高难度的挑战。 引自 “幽咽泉流水下滩”的先行者 因为人生中发生过大大小小这么多的往事,不可能巨细靡遗地全部加以展示出来,一定要经过取舍,而在这个取舍中,就有你自己对整个人生的评价。另外,人也不能避免遗忘的心理机制,只能说出、写出还记得的部分,而一个人不记得的大都是他觉得不重要的,因此他记得哪些,也可以透露出他的价值观。 引自 271 琵琶女的新造型 自传绝对不可能是客观事实的完整罗列,而是主观意识下的个人呈现。于是,从传主选了哪些事件加以组织、重构,累积形成了这份自传的整体,就能看出他对自己的人生所做的一个判断,到底是成是败、是优是劣。 引自 271 琵琶女的新造型 我们不能用浪漫激情的心态和方法来处理现实问题,否则就会造成更悲惨的下场。 引自 同类中的异数:美酒华服收编不了的灵魂 要注意,能够留下这些话语的人都是名妓,或者因为姿色,或者因为才艺等方面,在当时能够引起文人的注意,才会把她们的诗句和这些事迹给记录下来。这就可想而知,这些人绝不亚于琵琶女,完全有足够的条件享受那些物资丰厚的繁华生活,可是她们参透了这种生活的表象,意识到她们的内在和人生是被扭曲、被践踏的,因此她们痛恨她们所在的这种欢场生活。她们都是美酒华服、金堂玉饰收编不了的纯净灵魂。 引自 同类中的异数:美酒华服收编不了的灵魂 本来青春就是一本太匆促的书,青春的短暂大概可以说是所有人都会历经的人生的大失落。一般而言,那青春虽然很短,只有几年的时光,却汇集人类心灵中对于某一种存在样态的乡愁,那个存在样态包含纯真,包含不懂得计较、没有世故,而且带有理想,这是大多数的人在追忆青春时很容易去着重的重点。可是我想提醒一点,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青春的同时也是无知的,他的人生经历、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了解,事实上都非常有限,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文化有贡献的人,他们的成就都不是发生在青春期,而是青春之后更长远的坚持与努力所达到的成熟期。 引自 琵琶女的性格特质:缺乏精神力量的庸俗女妓 但是人很奇怪,只要能够解脱世俗,以及人生加诸身上的重担、负荷,就觉得那样的存在状态是最好的,却忘记了青春事实上带有很多其他的问题,不应该以偏概全,忽略它的单薄和局限;何况琵琶女的青春更谈不上纯洁、清新、认真和理想,只有脂浓粉香、意气骄奢的虚荣和享乐,可见青春本身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价值,这一点确确实实应该多加思考。 引自 琵琶女的性格特质:缺乏精神力量的庸俗女妓 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一般人只在意结果的好坏,但其实重要的不是结果,那只是最初种下的因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一切追本溯源,我们要回到她最初做出这个选择的当下,她的考虑、她的状态是什么。当然要尽量对她公平,所以要反反复复把她的心理状态、当时的处境做多元的思考,也许可以看到她事实上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么麻木而盲目,也或许更证明她确实是虚荣浅薄、麻木盲目的。 引自 为何嫁作商人妇?琵琶女的能与不能,知与不知 选择你所要的,然后爱你所选择的,既然你是有选择权的人,就应该对这个选择负责,这才是成熟的态度;而不是选了之后又要怨天尤人,抱怨这个选择不对,那就流于幼稚,也就是无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不成熟心态。说实在的,这种人我们到处看得到,琵琶女不算过分,她只是反映一般的人性,不是应该过度批评的人性弱点。 引自 为何嫁作商人妇?琵琶女的能与不能,知与不知 无知于这些人的性格本质,只一味地享受他们所给予众多的金钱或者赞美,只选择性地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而没有清明的、客观的观照,对于人性没有足够的了解。就这点来说,琵琶女不但不成熟,还真是盲目无知。 引自 为何嫁作商人妇?琵琶女的能与不能,知与不知 一般而言,梦境会让一个人哭醒,那真的是内心里最深的痛苦、最大的遗憾,以及最强的渴望,被深深埋藏在心中纠结,附着了几十年,那无比的执着无以消解,潜入到无意识的层面,连做梦都感受到剧烈的痛苦,以致痛到醒过来。所以说,会让一个人哭醒的梦境,就是他最在乎的事。 引自 为何嫁作商人妇?琵琶女的能与不能,知与不知 她真的是活在一种极端的偏执里,过度执着于外在的皮相,不知道一个女性的成长必须随着岁月由内而外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产生优雅的风范。 引自 带妆入睡的身份限定与心理状态 女性的美应该是与时俱变、与时俱化的,以不同的美来呈现她存在的内涵与价值,这才能优雅、从容地老去。 引自 带妆入睡的身份限定与心理状态 并不能因为一个人哭得很伤心就觉得他很无辜、很值得同情,重点是要看他为什么而哭。 引自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只有当一个人了解到,原来人生的困境不完全是外力所造成,自己也不是无辜的受害者,反倒很有可能地,那些困境主要是来自自己的性格弱点。认识这一点之后,才可能真正地改变自己,也因此改变自己的处境。 引自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多少悲刷都是来自人们的自私自利和冷酷无情!但可贵的是,他们都良知未泯,一旦被爱、被宽容,就成长为真正慈悲的好人,可见人类的善与恶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引自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一个人真的要好好扪心自问、痛切自省,是不是因为自己的人格缺陷才召唤出所谓的“厄运”,而这些遭遇是否算得上“厄运”,也都是可以定义的问题;尤其自己到底是被欺压的无辜者,还是其实也有咎由自取的地方,这都是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 引自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所谓的“存在自觉”,亦即一种对个体性格特质与自身存在处境的明确认知,对自我、对环境都有很清楚的认识;而所谓的“伦理抉择”,也就是透过个人对生活的抉择,达到主体价值的自我实现。而这些烟花女子竟然比一般人更有充分的“存在自觉”和不凡的“伦理抉择”,更显示出她们确实具有“自觉性的进取的意志”,也就是一种不盲目遵从本能,也不一味顺应环境的主体力量,因此才能主动超越人生限制、反抗既定命运,进而获取自我实践的人生最高价值,而不是任由周遭环境决定自己的命运。 引自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污染其实是来自你内心的翻搅,你的心在忧郁在烦恼在渴望,被各种欲望和情绪所主宰,被许许多多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搅得心里简直是一滩浑水;但是苏东坡说,事实上存在的本质、世间真正的本质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的蒙蔽、任何的扭曲。 引自 白居易的缺憾:“去中心化”的念念不忘 当你听别人的转述的时候,要警觉到转述的人多少都会改写真实的原貌,这里多一点、那边少一点,事实很容易就会走样了,而且,转述的人是怎样认识这些事情的,也就决定了他会怎样去表达这些事情,这么一来,你听到的一定不是事情的真相。 引自 “投射心理”的发动 同情心往往让人更包容,通常不会导出负面的批评。 引自 “投射心理”的发动 一篇文学作品的意义不能只看表面、片面,必须更深入一层,要整体、全面地给予定位。 引自 327 “讽喻诗”:昙花一现的风骨 所谓“爱而知其疵”,正是《礼记·曲礼》早已提醒的:“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这就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清楚客观地看出真相,不会被表面的感觉所遮蔽,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并且,看清以后更重要的是用以自我省思,是否也有不自觉的浅俗性格,以致不能振拔起来有所超越?以致结交朋友的时候,只在乎“友谅,友多闻”,却很少接受“友直”,导致了互惠互利的结党营私而不自知,这都是更重要的问题。 引自 327 “讽喻诗”:昙花一现的风骨
79人阅读
Coneyちた가지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穿透人间的诗仙 盛唐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
事实上,从古代一路下来,传统所欣赏的,大都是纤细甚至不免瘦弱的病态美,连男性的审美观也...
-
博大精深的诗圣 盛唐杜甫的《月夜》
原来文化传统是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家只要不画地自限,站在历史的轴线“共饮长江水”,就能借...
-
精明世俗的诗魔 中唐白居易的《琵琶行》
-
哀凄绝望的诗灵 晚唐李商隐的《锦瑟》
除了这种内心底层的秘密实在无法破解之外,用字遣词的基本意义、诗人的主要性格特质,读者却...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