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依从因果
゜静 (单纯,可爱,不切实际)
原以为茫茫人海中寻到灵魂的伴侣,为其抛弃婚姻,放下学位,穿越千拦万阻的障碍,竟落得如此结局。 始终觉得,人世安稳,应该是有一处心灵的归依,守着一座庭院的花开,缓慢不惊地老去。世间缘来缘去,萍聚萍散,也只是顺应自然,依从因果。 明知一切早已散场落幕,他依旧独自一人走过春夏秋冬。一年时光,漫长亦短暂,空落又充实。他往返于康桥,不过是追忆一段逝去的爱恋,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他尽心尽意,只是为了无憾。 他爱慕的女子此刻在人间四月天,于轻灵的春光中依旧美丽娉婷。他用一年的时间来疗伤,去遗忘,可始终走不出情海波涛。红尘梦醒,不如归去,他思念林徽因,也思念一别经年的故里。 徐志摩从容地放弃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名利对他一直无多诱惑。他可以抛却浮名,却放不下康桥,放不下情爱。这座古老沧桑的桥知心会意,给过他温暖的相逢,也给过他悲伤的离散。这座桥见证了他爱情的得失幻灭,给了他自由和浪漫,也伴他走过无数个孤独的暮暮朝朝。 他挥笔写下漫长的诗篇,《康桥再会吧》。满腹离愁化成水墨,萦绕着梦里的山河,迟迟不能消散。他舍不下康桥妩媚的风姿,更忘不了那灿若烟花的交集,只是时间再不给他任何机会,曾经执手相依的一对玉人成了擦肩而过的背影。 他知道,纵算他抛弃一切,林徽因也不会为他回首。承诺不过是一场虚无缥缈的风,云散之后又何必反复提起。更何况她从未对他应诺过什么,过往短暂的相聚早已随了康桥的滔滔逝水,一去不复返。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看似遵照顺从命运的安排,实则蕴含了多少无奈,多少不尽人意。何曾有幸,他费尽心神于茫茫人海找寻到灵魂伴侣,又何其不幸,不曾真正拥有过,便天涯离散。 1922年秋,徐志摩打点行装,辞别康桥,乘上了名为三岛丸的日本客轮,开始一段漫长的回国之旅。游子思归,有着千古不变的情怀,孤独的远行,陪伴他的亦只有那轮时圆时缺的秋月。 辽阔的大海宽厚慈悲,送往迎来,岁岁年年。疲惫的旅途更添诗情,亦惹伤悲。他思念家乡的父母,更想念他梦了千百回的女神。他甚至期待,她会在遥远的彼岸将之等候,哪怕只是匆匆一聚,亦可抵销他数载飘零的孤苦。 他像一只倦飞的鸥鹭,历经二十多天的水上辗转,终于抵达上海。人潮熙攘的渡口,繁华林立的高楼,熟悉的草木尘埃以及阔别已久的音容,这一切让徐志摩心潮涌动。四年离别,一场尘梦,他不再是当初那个热血沸腾的少年,亦减了救助苍生之雄心。经受光阴的磨砺,岁月的冲洗,情感的波澜,他愈发成熟沉稳,亦更加儒雅俊朗。 硖石故里,江南小镇,徐府的庭园楼台,还是初时模样。只是祖母和双亲两鬓斑白,皱纹横生。稚子阿欢已有五岁之龄,遥想当年自己于家塾读书,一切恍若昨天,却遥不可及。枝上的蝉声在这清凉秋日低低鸣叫,只是再也听不见教书先生哼他的“清平乐府”。 他已才名显赫,尽管有违父母当年初衷。四年留洋海外,他虽放弃了博士学位,和父母喜爱的张幼仪离了婚,但徐申如看着久别重逢的爱子,关心多于责备。亲人平安,合家团聚,远比世间虚名浮利要珍贵得多。 短暂的相聚,继而又是久长的离别。人之情感有时不如旧物,你弃之不顾,它依旧年年守候。徐志摩应恩师梁启超之邀,去往东南大学任教,他亦想趁此时机继续同恩师研习学问。南京的生活简单亦枯涩,每日周而复始地讲学让他疲于参加朋友的宴请聚会。 偶有闲暇,独自漫步于这座六朝古都,于秦淮河畔追思古人。乌衣长巷,画桥烟柳,风景千年相似,这座皇城早已被温柔占据,只是无处寻觅秦淮八妓的影踪。梦里金陵,桨声灯影,让徐志摩想起了康桥,更想起了心中爱慕的红粉佳人。 这座金粉之都给得起他雅逸风流,却填满不了他内心的空落和相思。而此时,徐志摩收到梁启超长子梁思成的一封来信,梁思成受清华文学社成员梁实秋之托,邀请徐志摩赴清华大学文学社演讲。北京本是他魂思所往之地,今日竟有了从容前往的理由。 秋日北国有一种空旷寥廓、大气苍凉的美。天空湛蓝,秋风高爽,阳光照彻世间山河,平等无私。清华大学的小礼堂人声鼎沸,他们慕名而来,只为了等待那位剑桥归来的翩翩才子,一睹其风采和气度。 白净的面孔,修长的身材,着丝绸夹袍、一件小背心,风神骨俊,儒雅谦和。他的身上既有中国传统读书君子的典雅,又有留洋学子的潇洒。此次,徐志摩演讲的主题是《艺术和人生》。 徐志摩太过理想化,他按照牛津大学的方式,用流利的英文宣读。在场的众人虽钦佩这位剑桥学子的风采,却对用英语宣读的讲稿一知半解,以至于整场讲座没有期待中那般轻松有趣,甚至让人有些许失望。尽管这次演讲不够圆满,但这是徐志摩第一次在国人面前展示其诗人气质,亦为其回国后的艺术生涯掀开了美丽的序幕。 之后,徐志摩的名字,徐志摩的诗文,在中国文坛上有了属于他独自的舞台。世间名利虽如云烟,但于人间匆匆行走一场,若能留下些许痕迹,完成使命,亦无有不好。更何况此民国乱世,风日星月无须遮蔽,旷世才情亦不可埋没。 江山晚秋,采撷北京的红叶只为赠予绝代佳人。原以为,久别重逢,彼此会甜蜜喜悦。却不知,经历了光阴的流转,昨日一切早已荡然无存。他心意如初,不悔誓言约定,她静若秋水,再也不舍泛起些许涟漪。 她秀美风姿,佳颜绝色,更胜当年,只是少了一些腼腆羞涩,多了一份端庄明净。她从容以对,待他如挚友恩师,却全然不提康桥之事,仿佛昨天的一切从来都不曾发生。她一双如水的慧眼并不躲闪,只看着他,喜怒哀乐都是多余。 让徐志摩悲伤不已的不仅是林徽因对他的漠然,更是她与梁思成恋爱了。她可以彻底删除往事,将情爱交付另一个男人。原来那场康桥之恋都是他一厢情愿演绎的独角戏。他与她只是有幸擦肩,从来没有走进过她的人生,亦不能参与她将来的故事。 整整一年多的等待于瞬间化作幻影,不知该用什么来修复那颗支离破碎的心。原以为茫茫人海中寻到灵魂的伴侣,为其抛弃婚姻,放下学位,穿越千拦万阻的障碍,竟落得如此结局。 惨淡人生如何收场?从开始到今时,林徽因都不曾承诺过什么,她的转变亦不算负心。他连怪怨她的理由和借口都没有,看着她明净如春风的笑颜,绰约的风姿,徐志摩竟然对其还存有幻想,期待有一日她愿意回头,伴他烟火人间。 只是,当林徽因与徐志摩重逢之时,她真的将前尘过往一笔勾销了吗?又或许,她本是个坚定亦懦弱的女子,当初她不敢与有妇之夫的徐志摩相恋,如今更不愿承认她压制于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 她想要清白纯粹地活着,不被草木所伤,不为世人所指。所以,她选择和梁思成相爱,选择远离是非恩怨。美国留学的顾毓琇曾说:“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这些同学都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有如过江之鲫,竞争可谓激烈非常。” 梁思成有幸赢得佳人欢心,不是因为他比徐志摩风流倜傥,而是因为他给得起林徽因想要的安稳幸福。她至纯至美,经不起疼痛和破碎。她宁愿平静一生,永远活在人间四月,亦不肯为谁经受命运徙转,过尽沧海桑田。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