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符号的构成
意义:意义就是一个符号可以被另外的符号解释的潜力,解释即意义的实现。
意义必须用符号学才能解释,符号用来解释意义。
“一个意义的发出(表达)与接收(解释)两个环节都必须用符号才能完成,发出的符号在被接收并得到解释时,必须被代之以另一个符号。”
符号就是意义,无符号即无意义,符号学即是意义学。
原理:
“零和空无”极具意义的符号,一个人不做表情不说话在表达意义;要有一个背景。
非物质符号即是“心灵符号”,沉思、幻觉、做梦时“感知”携带意义。
所以,符号被认为携带着意义而接收的感知。
物与符号根据其来源
1、自然物(原先只具有使用性):只有使用性的自然物;自然物符号化带上实用意义。
2、人造物:为使用而制造(原先只具有使用性);为表意而制造的纯符号(原先只具有意义)【实用意义符号(实用意义);艺术意义符号(非实用意义)】
物“符号化”,例,《呐喊》擦屁股。
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符号泛滥”,物功能变动,现在都剧烈地朝符号方向倾斜。
1、绝大部分自然物原本与人无关;
2、在使用体中,表意成分越来越大;
3、纯符号物,只为表达意义而出现的物品;
4、人工符号的实用表意部分越来越小,艺术部分越来越大,“泛艺术化”。
如何符号化?通过“符号行为”
符号化的过程,即赋予感知以意义的过程,称为“再现”。“只有被解释成符号,才是符号。”
再现就是符号化,就是用某种在场的感知表示某种不在场的意义。
符号载体只是与接收相关的可感知品质之片面化集合。
例,钱币:购买力(购物者)、历史文物(历史学家)、收藏价值(盗墓者)
符号载体不仅不是物。也不是感知的集合,只是与“注意类型”(上例)相关的感知的临时集合。
绰号是极端片面化的符号。
符号很少单独出现,一般总与其他符号形成组合,如果这样的符号组成一个“合一的表意单元”,就可以称为文本。
只要满足一下两个条件:
1、一些符号被组织近一个符号组合中;
2、此符号链可以被接收者理解为具有合一的时间的意义向度。
放松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符号的构成
-
第二章、第三章(不完全)总结笔记
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 符号表意里的三条悖论: 1、意义尚未被认知,才需要符号(意义在认识中...
-
第四章 符号表意
能指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是声音留下的痕迹,是声音给我们的印象”;所指是指所能指向的东...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