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博物馆是我们的文化景观中的一个主导性特征,它形成了我们对历史与自身的最为基本的设想。
博物馆叙事构建了民族身份和使各部落合法化。
博物馆是大众媒体,是介于公众市集和百货公司之间的混合空间。是对我们这个陷于文化健忘症的时代需求真实性的一种回应。信息过载与数据革命的飞速步伐唤起了人们对稳定性与永恒性的欲望。
博物馆并非是中立、无争议的空间。
雅克·德里达在1987年首次为文化理论提出了塑造框架这一概念。塑造框架是一个隐喻性的过程。框架提供了一种基于意识形态的叙事语境。
博物馆沦为一种“社会技术”,一种“发明”,将文化打包供我们消费;而我们的职责是解构这种包装,从而成为寻求改变的批评性消费者和说客。新博物馆理论提倡的是非殖民化,使之能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文化遗产。同时还关注真正的跨文化差异。
后博物馆是矫正社会不平等的一片领地。后博物馆的支持者们认识到孤立的博物馆参观不会激起变革,他们也不希望这平等的舞台最终变为博物馆宣称社会控制的另种方式。他们仍然幻想后博物馆能促进社会理解。希望博物馆成为“全世界各种文化的共同空间,它们在参观者的注视和记忆中相互抵触,同时展现它们的异质性,甚至是不协调性,像网络一样联系,相互杂交和共同存活”。 引自第24页
111人阅读
yourlittlehill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导言
-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馆藏策略与实践
女性主义,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各种观点和政治视角的主体,在艺术展览和博物馆中还有...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