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出画面感,让大家从不懂变秒懂?这个方法一定要知道
说到类比,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它是一种修辞手法。
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它除了运用了夸张手法,还运用了类比,将自己对好友的感情类比为“桃花潭水深千尺”,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瞬间有了画面感。
但我认为,类比不仅仅是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更是一种非常特殊而有效的“沟通”工具。
在《PPT演讲力:重要时刻,不要输在表达上》这本书中,作者Sophie老师介绍了类比技术“2211”——2个词语+2个作用+1个思考+1个水平。
即如何把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比如新颖的模式或专业的术语介绍给大家,而且能让大家秒懂。
如果说你之前被人怼过,说不清楚,那么这招会让你绝杀。
2个词语:“就像”“相当于”
即运用类比手法,把一个不熟悉的事物,比作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东西,这样会很容易产生画面感。
比如,你如何让大家搞明白什么是金融?
有大佬是这么说的:
做金融就像(相当于)做中介,跟房地产中介没什么两样,就是想办法去认识一批有钱人,让有钱人相信你,愿意把钱给你,然后你去做投资;
一块肥肉,从你手上过一下,你手上是不是沾满了油?
这就是金融赚钱的原理。
把搞金融比作是做中介,通俗易懂,多么精辟呀!
2个作用之一:解释
比如关于英国脱欧,书中举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
英德法意建了一个微信群,他们在群里发红包、抢红包。
一开始大家都玩的很嗨,但是随着入群的国家越来越多——包括有一些经济不是那么富裕的国家,导致抢红包的人多而发红包的人少,这些大佬就不乐意了;
英国大佬决定不玩了,所以他率先在自己国内举行公投,退出了微信群。
这里就是用类比,把一个不好用的概、现象解释的令人秒懂,类比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
2个作用之二:说服
比如三国里有一段故事,曹操抓住吕布之后,舍不得杀他,于是问刘备的意见。
刘备很讨厌吕布,因为吕布抢了他唯一的地盘,刘备很聪明,没说啥,也没说不杀,只说了句:“你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
因为吕布当年投靠丁建阳后,把丁建阳杀了,投靠董卓后把董卓也杀了。
所以曹操想:“如果让吕布投靠我曹操,我岂不是自己找死?”所以曹操立刻就把吕布杀了。
由此可见,有时候,你不需要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道理,而是通过类似的事物,让对方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就是类比的好处。
正如Sophie老师所说:“让对方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比直接讲道理的效果好很多。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认可自己思考明白的道理,而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灌输给他的道理。”
1个思考:类比不是表达力,而是洞察力
当我们没有看透一个问题的时候,会觉得它很大、很难讲。
但是当我们经过深度思考看透它的时候,其整体形状、来龙去脉你都会一清二楚,就可以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来解决,四两拨千斤。
比如很多人说小米连毛巾都卖,对此,小米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刘德是这样说的:
“这叫烤红薯生意,饭做熟了后,趁柴火还有余温,把红薯扔进去,余温就可以把红薯烤熟。
小米每天的流量那么大,靠余温就可以卖很多周边的产品。”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你不能以简单的方式诠释一样事物,那说明你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它。”
看看刘德,一句话道出问题的本质,令人信服口服,果然是高手。
1个水平:把观众当成小孩子,给他们讲清楚
比如细胞是什么?你如何向孩子解释它,并且让孩子轻而易举地就明白呢?
在百科全书《万物解释者》中,作者把细胞形容为“组成你身体的小水袋”。
此外,书中把冰箱形容为“让衣服变干净、变好闻的盒子”。
这样解释,是不是孩子都能毫无压力地看懂呢?
类比的运用,会引发大家的联想,让大家更浅显形象地加深对本体事物地了解,就是这么神奇。
凡是不解,皆可类比。
书伴心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如何做好年终总结,从而让升职加薪成为可能?来看一下这个方法
在去年的年终总结大会上,部门主管张姐大放异彩,她的年终总结汇报简直是精彩绝伦,惊呆了我...
-
想在PPT演讲中讲好一个故事?看“幽默感”是如何助你征服大家的
大家都知道,100美元纸币上的人头像是富兰克林,但像他这样一没背景,二没天赋的普通印刷工人...
-
如何讲出画面感,让大家从不懂变秒懂?这个方法一定要知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