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新谈定性vs. 定量
【陈龙】您如何看待社会学中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之间的关系?您是否认为社会学里存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分歧? 【赵】我认为存在这种分歧,但是应该结束这种分歧,因为对我来说它们不过是两种描述方法。我在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从来不会想我是一个定量社会学家还是一个定性社会学家,我只考虑我有什么类型的数据。如果我有比较可靠的定量数据,显而易见,我会用定量数据;如果没有,那我就用定性数据。只不过在顶尖的统计学家看来,只有一种方法(定量方法)能够解释社会现实。随着统计学的日臻成熟,你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去学习,这样你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统计手段。 事实上,不管是鲍勃・豪泽(Bob Hauser)还是奥蒂斯·达德利・邓肯(Otis Dudley Duncan),现在统计的发展在不断远离最初发展者的设想。以社会分层为例,19世纪的时候,我们创造了分层这个概念,为的是抵消阶级的概念。但是分层这个概念在实际层面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分析现实的角度来说,你需要分析的是有认同感的社会群体,而不是你所定义的群体。你把中国社会分成五个阶层,或者七个阶层,又能怎么样呢?在这些阶层中,人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所以这样的分层是没有什么理论意义的。在19世纪的时候,韦伯他们都会把分层看作是多维的,譬如品味、性别、经济收入、宗教信仰;但是到了20世纪,得益于美国的税收体系,收入逐渐可以被计算了。正是因为有了数据,经济分层才显现出来,统计学也成了一个主导学科,涌现出了很多学者,逐渐成了一个可以自我发展的学科。可是偏见也随之产生,统计学家不再把分层视为多维度的,他们也忘记了人们当初为什么要造出这么一个理论意义不大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在实践统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知道社会关系是互动关系,但是当你称其中一些为自变量,另一些为因变量的时候,社会关系就不再是互动关系,而是人为建构的关系。不断地有年轻学者把社会关系看作等式的左边有一个因变量,右边有一堆自变量,然后用右边的自变量去预测左边的因变量,结果社会的互动性被丢到了一边。这把做定性研究的人给惹恼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哪门子的科学?可是另一方面,攻击定量学者的通常都是不善于和数字打交道的人,所以他们也就不懂如何欣赏定量方法。 我认为统计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每隔几年就会出现非常了不起的统计学者,不过他们的研究一定要结合理论,和理论高度相关才行。就像我之前的同事罗杰・古尔德(Roger Gould),他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非常厉害,我很欣赏他把统计和理论结合起来的能力。但是这种人往往又很少见。另一个事实就是,你知道统计学是从哪里来的吗?统计学是从生物学、从自然科学中发展起来的,而自然科学的数据比较干净,但是我们社会科学的数据就没有那么干净,你有时候甚至都没法计算均值和方差。我们的数据有时候甚至不满足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假设。你需要满足很多的假设,做很多的转换,而那些转换是通过数学运算实现的,要么是通过线性转换,要么是通过其他方法,以满足统计技术的需要。可是任何新的方法都只适合于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作用。通常的结果就是,越高精尖的统计技术,适用的范围越窄。即使是面板数据也是如此。无疑问,面板数据可以解释时间,解释基于时间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没有大量的投入你怎么可能获得面板数据?被调查的对象做过一两次问卷调查以后就会说:“再见,我不想再做下去了。”因此对我来说,统计不是没有用处,统计非常有用处,但是你得非常智慧地使用统计,把统计作为一种补充,而不是一个主要领域,不然那会很可怕。 引自 赵鼎新 (Dingxin Zhao)
134人阅读
寒寒寒蛩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赵鼎新谈定性vs. 定量
-
Peter S. Bearman谈社会学的思考方式
到现在[按:2017年],我从事社会学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我认为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社会学家,...
-
魏昂德谈中美社会学教育之差异
【陈龙】您去过很多次中国,您有没有发现中美两国在培养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方面的差异? 【魏昂...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