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共六卷,前四卷建立了经济复杂性的基础数理模型,后两卷讨论经济复杂性的方法论和历史依据。
其中,第一卷《代谢增长论》发展了非线性决定论的生态经济学模型;
第二卷《内生周期论》发展了经济周期的色混沌模型;
第三卷《中观基础论》提出“微观—中观(金融和产业)—宏观”三层次的结构框架;
第四卷《生灭过程论》发展了描述宏观、金融波动随机论的非线性群体模型;
第五卷《交易成本和熵》讨论了交易成本演化的多样性和组织创新的不确定性;
第六卷《历史实验论》用历史案例作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自然实验。
我们把经济复杂性的研究应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等,并回答了当代重大的经济理论问题,包括李约瑟问题(为何科学和资本主义起源于西欧而非中国)、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中国道路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分岔原因,以及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贡献。
我们对经济发展动力的理解,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资源、劳力、资本的三要素理论,把生态约束下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代谢,作为大工业时代经济学的出发点。换言之,邓小平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们的代谢经济学框架中可以实现,成为理解资源贫乏的中国得以崛起的经济学机制。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的自组织和耗散结构论,冲击了生物学的还原论,启发我们跨越物理学和经济学的鸿沟。我们在1984—1996年间发现的经济“色混沌”(颜“色”是频率高低的特征,和无特征频率的“白”色噪声形成对比),可以描述多重频率的熊彼特“生物钟”。非平衡统计力学拓展的多峰分布和群体的生灭过程,丰富了非线性计量经济学的武库。经济复杂性的研究深入到宏观、金融、微观和制度经济学等领域。
静水流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本系列共六卷,前四卷建立了经济复杂性的基础数理模型,后两卷讨论经济复杂性的方法论和历史依据。
-
经济复杂性研究
复杂科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新领域,始于非线性动力学在气象学和生态学中的计算数学研...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