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是什么?
但是,我们可以对自我观察进行研究,如果我们想对人类行为做出合理、全面的解释,就必须将它纳入研究的范围。有关行为的实验分析极为强调一些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而不是忽略意识。此处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一个人能否认识他自己,而是他在认识自己时到底认识到了些什么。 这个问题有一部分起因于私人性( privacy)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人的身体内存在一个小小的世界。否认这个私人世界的存在肯定是愚套的行为,但是,如果因为这个世界具有私人性就断言它具有与外部世界完全不同的性质,那也同样愚蠢。私人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区别不在于构成私人世界的材料不同,而在于它的可接近性。头痛、心痛或内心独白都具有排他的私密性。这种私密性有时会令人苦恼(一个人不可能对自己的头痛视若无睹),但也不一定总会如此。而且,它似乎支持了这样一种主张,即认识就是一种占有困难在于,尽管私人性可以让认识者更接近他所认识的东西,但它也会干扰他逐渐认识一切的过程。正如我们在第六章所看到的,让一个孩子学会描述自身感受的相倚联系必定是有缺陷的,言语社会无法利用它教授孩子描述事物的那些方法。当然,也有这样一些自然的相倚联系,在它们的作用之下,我们学会了对私人性刺激做出反应。而且,它们会造就出极为精确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受到自己体内某些部分的刺激,我们就不能跳跃、行走或翻滚。但是,这种行为与意识几乎没有任何的关系。事实上,我们以这些方式出行为时,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意识到那种我们 正对其做出反应的刺激。其他物种显然也会利用类似的私人刺激,但我们并未因此而认为它们拥有意识。“认识”私人刺激不仅仅是言语社会专职于自我描述的相倚联系。它常常会提出这样指对它们做出反应。 些问题:你昨天倣了什么?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你明天打算做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件事?你真的想这件事吗?你对于做这件 事有何感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帮助人们有效地相互适应。而且,正是因为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一个人才得以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这种特定的方式被称为认识或意识。如果没有言语社会的帮助,那么,所有的行为都将是无意识的。意识是一种社会产物。它不仅不是自主人的特有领域,而且也不在离群索居者的可及范围之内。 意识也不在任何人的精确范围之内。私人性似乎赋予了自我认识某种隐秘性,因而使得言语社会不可能维持精确的相倚联系。内省词汇就其本质而言是不精确的,而这就是它们在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心理学流派中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在研究新的私人刺激时,即使是一个经过良好训练的观察者,也会遇到麻烦。(有关私人刺激的独立证据一例如,通过生理测量的手段使得我们有可能加强那些产生自我观察的相倚联系,同时还附带证实了我们目前的解释。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所指出的,对于一种将人类行为归因于可观察之内在动因的理论而言,这样的证据不会提供任何的支持。 引自 第九章 人是什么? 像什么都没有做,只不过他常常以不同的反应方式来对待红色刺激物和橙色刺激物,但这是辨别的结果,而不是行动的结果。同样,我们说一个人会概括一一把他自己有限的经验推广到更大的世界中去但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他用已经习得的对自己小世界的反应方式对更大的世界做出了反应。我们说一个人能形成某个概念或某个抽象概念,但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些强化性相倚联系使得一种反应受到了某刺激物的某一属性的控制我们说一个人能回忆或回想他的所见所闻,但我们所看到的却仅仅是:当下场合唤起了一个他在另一场合习得的反应。当然,反应的强度很可能有所减弱,或者反应的形式有所改变。我们说个人把一个词语与另一个词语联系了起来,但我们观察到的不是:一个言语刺激引发了之前对另一个刺激做出的那种反应。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假定那个进行辦别、概括、形成概念或抽象概念、回忆或回想以及建立联系的人是自主人。我们只要指出这些词语并不是指行为的形式,便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 不过,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采取明确的行动。在玩智力拼图游戏时,他可能会四处移动零片,以寻求更多的机会找到那块合适的零片。在解方程式时,他可能会进行移项、通分求根等操作,以寻求更多的机会找到一个他已经学会如何求解的方程式。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可能会操作某种中介物,直到感兴趣的事物出现为止。这些解决问题的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内隐的方式进行的。因此,人们有可能将其划归为一个不同的维度系统, 引自 第九章 人是什么? 科学或许从来没有要求人们更加彻底地改变以传统的方式思考某一学科的做法,而且迄今为止,可能也没有出现过一门比科学更为重要的学科。在传统的观点看来,一个人会感知他的周围世界,选择即将感知的特征,区分出这些特征并判断其好坏,同时改变这些特征使其变得更好(或者,如果他粗心大意的话,则会使其变得更坏),他可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因自己行为的结果而公正地受到奖励或罚。而在科学的观点看来,一个人是人类物种中的一员(人类物种由进化过程中的生存性相倚联系塑造而成),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过程会将他置于他所生活之环境的控制之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将他置于社会环境的控制之下,而社会环境又是他以及数百万像他这样的人在文化演进过程中建构并维持下来的。传统观点主张个人控制着世界,而在科学观点中,这种控制性关系的方向颠倒了:一个人不会作用于他的周围世界,而是世界作用于个人。 我们很难仅立足于理性立场便接受这样一种改变,而且几乎不可能接受这种改变的含义。传统主义者对此的反应通常可以用情感来描述。其中有一种情感是受伤的虚荣心( wounded vanity),弗洛伊德主义者曾用它来解释那种对精神分析的抗拒态度。就像欧内斯特琼斯所说的,弗洛伊德本人就曾详细阐述过:“人类的自恋或自爱倾向曾遭受来自科学的三次重大打击:第一次是哥白尼的宇宙观,第二次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三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给人类打击的实质上是这样一种信念,即人的内心深处有某种东西,它能洞悉人内心之中所发 生的一切人还拥有一种工具叫权力意志,他可用它来指挥和控制人格的其他分。)但受伤的虚荣心有哪些迹象或症状呢?我们应该怎样解释这些迹象或症状?其实,人们对于这样一种关于人的科学观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称其为错误的、卑贱的、危险的,对它加以反驳,并攻击那些提倡或捍卫它的人。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受伤的虚荣心,而是因为科学阐述已经破坏了他们习以为常的强化物。如果一个人再也不能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得赞赏或羡慕,那么,他的尊严或价值似乎就会遭受损害,他以前曾被赞赏或羡慕所强化的行为也将灭绝。而灭绝常常会导致侵略性的攻击这种科学观还有另外一种影响,人们常常将这种影响描述为信念或“勇气的丧失、怀疑感、无力感、灰心丧气、菱不振或失望沮丧。有人说,这样一来,一个人便会觉得他对自己的命个人会运无能为力。但是,他真正感觉到的乃是那些不再能受到强化的旧反应的逐渐衰退。当长期确立下来的言语技能被证明毫无用处时,人们确实会有“无能为力”之感。例如,有一位历史学家2이曾抱怨说,如果我们把人的行为“仅仅看作物质条件作用和心理条件作用的产物,从而不予以考虑”,那么就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变化至少有一部分必定是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 引自 第九章 人是什么? 个体在所属物种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样,他在文化中也占一定的地位。而在早期的进化理论中,个体的地位问题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物种是否只是个体的一种类型?如果是的话,那它又从何种意义上进化而来?达尔文本人就曾宣称,物种“是分类学家的纯粹主观的发明”。如果没有个体的集合,物种就不可能存在,家庭、部落、种族、民族或阶级也都是如此。如果脱离了维持文化习俗之个体的行为,文化也不可能存在。采取行动的一直都是个体,作用于环境且因自身行动之结果而发生改变的是个体,维持社会性相倚联系的也是个体(这些社会性相倚联系就是文化)。因此,个体既是人类物种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像传特征一样,文化习俗也是由个人传递给个人的。一种新的习俗就像一种新的遗传特征一样,最早也是出现在某个个体身上的。如果它有助于该个体的生存,那它很可能就会被传递开来。 然而,个体至多只是众多发展路线的汇集地,它们在个体身上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集合体。个体的个别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种独特的遗传产物,就像个别性的经典标志一一指纹一样独特。甚至在组织最为严密的文化中,每个人的经历也都是独特的。任何有意设计的文化都不能消除这种独特性,而且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任何旨在消除独特性的努力都是糟糕的设计。但是,个体依然只是一个漫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过程在个体出生之前就早已存在,且在他死后将继续长期存在。个体对某一物种特征或文化习俗通常并不负终极责任,即使是他经历了作为物种一部分的变异,或者即使是他引人了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习俗,也是如此。就算拉马克的推断是正确的, 即个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遗传结构,我们也必须指出环境条件对这种努力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就像遗传学家着手改变人的遗传素质时,我们也必须指出,促使他们这么做的正是他们身处的环境条件。当个体对一种文化习俗进行有意设计时,我们必须求助于文化,因为正是文化促使他这样做并给他提供了他所利用的技术和科学。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面临的最大题是死亡一一它是个体无法逃避的命运,是对自由和尊严的致命打击,但很少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死亡是行为的远期结果之一,而行为的远期结果只有在文化习俗的帮助之下オ会对行为产生影响。我们看到的往是他人的死亡。对此,帕斯卡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试想有群戴着镣铐的人,他们全被判了死刑。每一天,他们当中都有些人在他人的注视之下被屠杀。那些暂时还活着的人从被屠杀的同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悲伤、绝望地看着彼此,等待自己末日的来临。这就是人类境况的图景。”有些宗教描绘了未来在天堂或地狱的生活,从而增强了死亡的重要性,但个人主义 者却有特别的理由惧怕死亡。造成他们惧怕死亡的原因不是某种宗教,而是有关自由与尊严的文献。他们的特别理由就是个人彻底湮灭的前景。个人主义者无法从反思那些使他幸存下来的贡献中找到任何的慰藉。他拒绝为他人利益效力,因此他不会因这样一个事实而受到强化,即那些得到过他帮助的人将活得比他长久。他拒绝关心他所隶属之文化的生存,因此他不会因这样一个事实而受到强化,即文化将在他死后长期存在。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和尊严,他拒绝承认过去的贡献,因此也必定会放弃对未来的一切要求。 引自 第九章 人是什么? 再有一种影响就是怀旧感( nostalgia)。当人们抓住并夸大了现在与过去之间的相似之处时,旧有的技能便会涌现出来。人们常常说过去的岁月是美好的往昔,此时,人们认识到了人的固有尊严和精神价值的重要性。过时行为的这样一些片段常常“让人怀念”一一它们已变成越来越难以取得成功的行为。 当然,这些对一种关于人的科学概念的反应会让人感到遗憾。它们会使那些心怀美好愿望的人停常不前,而任何关心其文化之未来的人都会尽其所能地纠正它们。没有哪种理论会改变它所研究的对象。任何事物都不会因为我们审视它、谈论它或以一种新的方式分析它而有所改变。济曾因牛顿对彩虹的分析而备感困惑기,但彩虹依然像过去一样漂亮。甚至在许多人眼里,它变得比过去更漂亮了。人也不会因为我们审视他、谈论他或以科学的方法分析他而有所改变。他在科学、政治、宗教、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依然如故,他依然会被人们所慕,就像一个人羡慕海上的风暴、秋天的落叶或高山的峰一样。人们不会管它们来源于哪里,也不会受科学分析的影响。我们所能改变的只是我们对某一理论的研究对象做点什么的机会。牛顿对彩虹之光的分析是走向发明激光的重要一步。 关于人的传统概念是谄媚式的,它赋予了人强化的特权。因此,它极易获得维护并很难被改变。设计这种概念的目的是把个体塑造成反控制的工具,但只有通过限制人类进步的方式,它オ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有关自由和尊严的文献关注的是自主人,我们已经看到这些文献是怎样使得惩罚性措施永久存在的,又是怎样纵容那些微弱的非惩罚性技术的使用的。而且,要证明人类追求幸福的无限权利与无节制生育、以耗尽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无节制富裕,以及迫近的核战争危险等大灾难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困难。 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缓解了瘟疫、饥荒以及日常生活中许多让人痛苦、充满危险且使人精疲力竭的状况,而行为技术也将能2缓解其他类型的问题。我们因分析人类行为而获得的地位,完全有可能超过牛顿因分析光而取得的地位,因为我们已经开始应用行为技术。我们有各种取得成功的绝妙可能性一一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奇妙,因为传统的技术已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们很难想象 有一个这样的世界,在其间,人们和睦相处,从不争吵;他们自给自足,自己生产所需的食物,自己建造所需的房屋,自己制作所需的衣物;他们快乐地生活着,并通过艺术、音乐、文学、体育运动等增强他人的快乐感受;他们会合理地消耗世界上的部分资源,尽可能不增加对环境的污染;他们生育孩子的数量会控制在自己的抚养能力范围之内;他们会不断探索周围世界,寻找更好的应对世界的方法;他们会不断提高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从而 引自 第九章 人是什么? 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不过,所有这一切都是有可能实现的,甚至一丝丝的进步迹象也会带来某种变化。而从传统的视角,人们可以说,这种变化可抚慰受伤的虚荣心,补偿绝望感或怀旧感,纠正“我们什么都不能也不必为自己做”的即象,并通过建立种自信心和价值感”来提升“自由与尊严感”。换句话说,这种变化会极大地强化那些在文化的引导下为文化之生存而努力的人。 一项实验分析将决定行为的因素从自主人转移到了环境上一环境既要为人类物种的进化负责,也要负责让每一个人类9成员习得技能。早期的环境论观点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它们不能解释环境如何起作用。而且,它们似乎将许多现象都归因于自主人。不过,环境相倚联系现在接管起了曾被归于自主人的功能。 只是这样一来,有些问题就出现了。人因此而被“消灭”了吗? 作为人类成员的人或作为人类个体的人当然不会被消灭。被消灭的是自主的内在人,而这是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但倘若如此,人是不是就成了纯粹的受害者或被动的观察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所发生的一切却无能为力呢?人的确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控制,但我们必须记住,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自己创造的。一种文化的演进实际上是一种规模宏大的自我控制行为。人们常常说,一种关于人的科学观点会导致受伤的虚荣心、绝望感和怀旧感。但是,没有哪种理论会改变它所研究的对象,人依然是他一直以来的样子。一种新理论可以改变的只不过是我们对其研究对象所做的事情。一种关于人的科学观点提供了各种让人兴奋的可能性。我们至今尚未看到人到底将人造就成了什么样子。 引自 第九章 人是什么?
8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