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博伊于斯
【理论】 博伊于斯在他的声明和访谈中经常强调,现代西方社会过于依赖理性而失去了平衡。社会开始沉迷于理性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对于科学发展及技术开发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为了抵消这种影响,博伊于斯提醒人们注意神秘、自然和非理性的意识层面。他想对现代社会“重施魔法”。 博伊于斯的作品体现了他在思想上的博采众长,其思想的来源从耶稣到德国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斯坦纳的人类学尤为重要,因为博伊于斯在其中证实了自己的信念——可以通过拥抱直觉和想象力来对抗现代社会让心灵变得麻木的力量,同时将创造力引向个人和社会的转变。斯坦纳的生活哲学将世界各种传统与最近的科学发展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将思想、身体和灵魂融为一体的实践体系,其中包含华德福教育网的基础。博伊于斯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艺术看作专业而应该将它看作对生活的一般态度,强调人类需要把精神与肉体融为一体,因此艺术态度应该贯穿每个人的一生——这些想法正是来自斯坦纳。博伊于斯与斯坦纳的行动派社会哲学很有共鸣,1972年,他为自已制作了一张海报,拿着“我们即革命”的标语昂首前行,表明社会转型必须从人开始。 【质疑】 博伊于斯运用的象征符号就仿佛深奧难懂的圣物,不借助注解多半很难理解,这实际上赋予现代艺术的“看门人”(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学者和收藏家)解读的权力,却剥夺了其他所有人的权力。但即使给出了解读,往往看起来也是故意含糊其词或者极度个人化的,对于其他人来说价值有限。尽管博伊于斯号称他的创作是建立在参与和对话基础上的社会雕塑,但我们实际上是静态、被动地理解他的作品,而且无法深入其中,让它们与我们自己的经历产生共鸣。 一旦博伊于斯的《群》和其他作品被放在博物馆中,它们的意义就变成策展人给出的可靠解读,此时,艺术家非常珍惜的开放性就不可避免地消失了。于是,他的作品以极其传统的方式运作。事实上,它们变得比那些所谓明显倒退的作品——博伊于斯曾经声称要取代这些作品——更加依赖于国家或私营艺术机构提供的框架背后的社会习俗。 引自 约瑟夫·博伊于斯
5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