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媒介即认识论
>> 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 在电视的统治下,这样的话语是怎样变得无能而荒唐的。>> 我们衡量一种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不是看那些毫无伪装的琐碎小事。>> 电视也不过是一种修辞的工具。
>>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问。
>> 诺思罗普·弗莱
>> 他把自己运用的原理称作“共鸣”。他写道:“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
>> 这个词组,弗莱继续写道:“早已超越了这个语境并且进入了很多新的语境,这些新的语境赋予人类尊严,而不是仅仅反思它的盲从。”
>> 弗莱把“共鸣”的概念扩展到词组和句子以外。戏
>> 他还说,东西可以有共鸣,国家也不例外:“希腊和以色列,这两个被割裂的国家,它们地理上的最小细节都会让我们良心不安,除非有一天它们出现在我们想象世界中的地图上,不论我们是否见过这两个国家。”
>> 在谈到“共鸣”的来源时,弗莱总结说隐喻是它的动力,也就是说,词组、书、角色或历史都具有组织不同态度或经历的力量,并且可以赋予它们以意义。于是,雅典成为优秀文化的象征,哈姆雷特代表了犹豫不决的忧思,爱丽丝的漫游象征着在无意义的语义世界中寻求秩序。
>> 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
>> 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
>> 由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
>> 它有时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 正如沃尔特·翁所指出的,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谚语和俗语不是什么偶一为之的手法。“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绵延不断,它们构成思想自身的内容。没有它们,任何引申的思想都不可能存在,因为思想就存在于这些表达方式之中。”[插图]
>> 法官、律师和被告都认为谚语或俗语不适合解决法律纠纷,正是在这一点上,媒介—隐喻关系把他们和部落首领区分开来。
>> 因为在以印刷物为主的法庭上,法律文书、案情摘要、引证和其他书面材料决定了寻求事实的方法,口述传统失去了共鸣——但不是全部。证词是口头的,因为人们认为口头表述比书面表述更能真实地反映证人的思想状况。
>> 我们可以说我们对于法律事实的理解存在共鸣的冲突:一方面,人们仍然相信口头语言的威力尚存,只有口头语言才可以代表真理;另一方面,人们更愿意相信书面文字的真实性,尤其是印刷文字。持第二种看法的人不能容忍诗歌、谚语、俗语、寓言或任何其他代表人类口头智慧的表达方式。
>> 我们的书面说明代表的是“事实”,而我们的口头通知却只是一个传言。
>> 但对于发明修辞的人,对于那些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诡辩家及他们的后裔,修辞不仅仅是戏剧表现的一个机会,而且是组织证据的不可或缺的方式,因而也是交流事实的方式。[插图]
>> 对于希腊人来说,修辞是口头写作的一种形式,虽然它往往有口头表演的性质,它揭示真理的力量最终存在于书面文字有序展开论点的力量之中。
>> 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 而现在,聪明则意味着我们不借助图画就可以从容应对一个充满概念和归纳的领域。
>> 在一个用铅字表达真理的文化里,能够做到这一切甚至更多的话,就构成了智力的基本定义。
>> 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以铅字为中心的文化。在更后面的章节里,我想证明,在20世纪,我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对智力的定义随着新旧媒介的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
>> 第一点是,我从来没有说过,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变化。
>> 我的观点仅仅是说,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实现这种变化的途径包括:鼓励某些运用理解力的方法,偏重某些有关智力和智慧的定义以及创造一种讲述事实的形式,从而使某个词语具有某种新的内容。
>> 符号环境中的变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变化一样,开始都是缓慢地累积,然后突然达到了物理学家所说的临界点。
>> 我相信,我们也已经达到了一种临界点。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媒介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符号环境的性质。
>> 在我们的文化里,信息、思想和认识论是由电视而不是铅字决定的。
>> 根本没有什么平等,
>> 铅字只是一种残余的认识论,它凭借电脑、报纸和被设计得酷似电视屏幕的杂志还会这样存在下去。
>> —对话所采用的政治、宗教、信息和商业的形式。我说的只是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污染了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而不是说它污染了一切。
>> 任何稍稍了解人类交流历史的人都知道,每一种思想的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虽然这种平衡并不是绝对的。
>> 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
>> 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aHIFSociopath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 前言
>>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
-
◆ 第1章 媒介即隐喻
>> 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
-
◆ 第2章 媒介即认识论
-
◆ 第3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 公立学校是知识的源泉,学习是人们神圣的权利。 >> “印刷书籍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效地把...
-
◆ 第4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 这是怎样的听众啊?这些能够津津有味地听完7个小时演讲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啊?我们顺便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