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生,会是怎么样的一生/蔡崇达
幻灭感时常浮现,当你面对的是那种老人,那种需要你用“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开头去叙述的人。那次在青海采访,我时常恐慌,特别是面对追随慕生忠将军踏勘青藏路的马作良,和那个最早进驻格尔木七人工作小组之一的王超林时。 每一代人里总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只不过每个人故事的结尾不一样,而我们只会崇敬那些成功的,遗忘甚至蔑视许多本应该尊重的人。 他们两个就是那一代里不安分而且有理想的人。一个原来是农民,一个读到初中成为当时很突出的知识分子。他们和现在很多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一样,不安于父辈习惯的生活,一个选择加入从青海运输物资到西藏的骆驼队,一个则到了当时一个人都没有的格尔木。其实自以为理想主义的我们,或许还没有他们那样的豪气和勇气。 然后五十年过去了,他们面对着我,讲述他们的一生。 马作良随骆驼队在世界最高的高原上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一路上不断有同伴饿死冻死,好不容易活着回来后又被派去修青藏公路,然后驻扎在这个无人区的某一个地方。食物是路过车辆扔下的馍馍,没有帐篷,有野兽和暴风雪,就这么过去了几十年。等到全身都被折腾到几乎无法动弹的时候,他回到了格尔木,平静得像普通的困顿老人坐在养满鸡鸭的庭院里——这是当年他第一次到格尔木扎营的地方。外人不知道他的故事——我是在礼拜时间到当地的清真寺问到他的,两百多个老人围着讨论了很久才说马作良好像修过公路。大部分只知道他是个糟老头,他的亲人甚至不愿意听他的故事,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孙子回来,用几乎讽刺的语气说“憋了很久了吧”,他的后代怨恨他选择的路——这是他的一生。 王超林住在西宁的老干休养中心,那是个没有贴外瓷砖的、简单的筒子楼。他平时不出门,也没有人找他,所以对于我的到访特别开心,甚至第二天我约定十点再去找他的时候,九点就在门口等。他刚到格尔木的时候,这里有成片半人高的水草,有突然蹿出来的黄羊,还有虎视眈眈的狼群。他们没有食物,工资买不到任何东西,每天四处找食物顺便宣传政策。他幸运些,后来当了文化局局长,退休之后到了西宁。虽然和当年的同事都在一个院里,但他过的是封闭的生活。他说这些年来,因为我他才第一次去寻找当年的同伴,也才突然发现,他们都死了。 他们都死了。我记得很清楚,他重复了一遍,很平静。采访完的时候他突然问我:你去过河南吗?他是河南人。我说我去过。他问我:你说我现在回去好吗?我说:很好啊,变化很大。但他许久没有答话,就说:算了,我太老了。——这是他的一生。 我本来没有打算写这个东西,如果不是看了好朋友小强拍的《后海浮生》。故事很动人,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描绘出了后海边一个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然后如此艰难迈进着的人。他拍的片比我的文章好太多了,我看着很揪心。 时常接到来自老家的文学青年的电话,他们找到我都是希望我能帮些什么,甚至有个小女孩叫我把工作让出来给她做,她说她肯定会比我有天分。 很多文学青年都是梦想太过庞大、表达太过直接的人,所以有时候显得很可笑,有时候显得很动人。另一个小女孩,整天和我推销他的男朋友,我厌烦了,她又换个方式。有一天突然发一篇文章给我——崇达,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太好了,很让你惊讶吧,我也是偶然看到的——她还特意混淆,不告诉我是谁的作品。其实那文章真的不好,这个时代的文艺青年没有经历过多少事情,攥着青春的一点懵懂和苦闷以为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好多秘密。最终,我干脆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就说了句:我也无能为力。一个天才表现天分的方式是,在恶劣的环境下他能解决好问题而且做得比别人好。我知道这句话很无情。 我运气很好,所以很恐慌,也很遗憾在对自己的未来还把握不定的时候,实在没有耐心帮我其实不认识的人。虽然我知道他们需要帮忙,不过我想,其实他们并不相信我。当我撇下工作很努力地劝说他们时,他们很封闭地觉得我不欣赏他们是因为我的态度,而不是自己的因素——他们认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天才,只是没有人成全。 之所以从那些老人的一生想到这些人,是因为我想告诉他们也告诉自己,大部分人都在梦想着也都在努力着,想象越庞大渴望越强烈,我们就越容易焦躁不平,觉得别人得到成全了,为什么自己没有?其实当我们一厢情愿地飞蛾扑火般前行时,凭什么命运和别人就一定要为我们让道呢?而且我更多看到的,是梦想狂热的人没有反思自己,一味要求别人因他们梦想的真诚而感动而成全他们,这种想法是多么投机而且蔑视别人的努力——努力着的不只是你,渴望达到自己理想的不只是你,现实困顿的也不只是你,其实你没有特权要求别人或者憎恨社会。 每个人在十六岁左右开始幻想自己的生活,二十岁展开,二十四岁左右开始因为现实而迷惘。有的人找到自己的原因,有的人认为生活对他不公,最后归结为运气。然而其实都无所谓——几十年过去后,大家都活下来了,谁又真比谁快乐? 如果文艺青年真的如宣称的那样为自己写作和生活,那你应该是无比快乐的。有几个人懂得如何为自己生活,如何为自己写作呢?我们共同面对的最大的问题,不是为什么达不到所期望的生活,而是不知道要怎么去面对生活——当然我也不知道。 这一生怎么过,好多人都有自己的意象和臆想。更多人其实知道的不是自己要怎么过,而只是努力参照自己的臆想去过——车子、票子、名气或者知己。梦想和冲动是年轻人最容易让自己亢奋让自己努力让自己觉得充实的东西,然而或许这真的不是好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我后悔没有问马作良和王超林当时选择到西部的原因,我知道那个故事会纯粹到让很多自以为热血沸腾梦想无敌的人(包括我自己)汗颜。不过我想,那个故事和他们现在的生活一对比,或许也会让我焦灼到恐慌,年轻的我或许无法接受,在梦想和狂热的彼岸竟然是这样的一生。 说这么多,其实并没有结论。我是想借此告诉好多受困于自己太过美好的想象和太过让自己难受的现实之间的人,告诉他们,我也一样,而且很多人都一样。事实上我们都是学生,才刚开始学习生活要怎么过。甚至很不幸的,五十年后对别人诉说这一生的时候,我们会发觉,有的人按照自己的设想活了,但一生还是很潦草;有的人狂热了一辈子,却什么都没有做成。但是这些都不是让现在的自己难过的理由,因为生下来就得活下去,各种方式,各种理由。 最重要的或许是自己相信吧,相信了就不要不满和怀疑。
゜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R小姐/王琪
我认识R小姐时间不长,不过一年而已。 她长得不算好看,身材不够火辣,没什么特别的故事、传...
-
东极岛少年往事/韩寒
这是几年前打算写的长篇小说的开头,这本小说暂时定名为《东极岛少年往事》,也是电影《后会...
-
我们这一生,会是怎么样的一生/蔡崇达
-
姐姐/耀一
01 七夕夜。苦逼刷剧本中。 坐在我对面的夏康突然站了起来。一个一百八十五厘米的胖子瞬间站...
-
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六神磊磊
01 公元735年,一个很平静的历史年头。在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一个二十四岁的小伙子唉声叹气...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