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萧红散文自传: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糟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散文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九一八致弟弟》是写给弟弟的也是写给抗日背景下无数战士,作家写到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是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作家的风景描绘能力很高超,总会有些奇思妙想。蓝天蓝的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天空而坠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的没有那么高的。
又是冬天这一篇描写太令人心碎了,身体缘故,作家日日在家里盼望郎华,天是冷的,肚子是饿的,每天吃饭睡觉,愁柴愁米。什么都可以当,被子袄子没有饭吃的时候就去当。偶尔发了工钱也会放肆一些的,进馆子吃一顿好的,租船去玩耍,开心快乐过了又是受冷挨饿的时候。作者写道:大概他想,这不是给爱人买瓜子的时候,吃饭比瓜子更要紧,饿比爱人更要紧。
小窗那样高,囚犯住的屋子一般,我仰起头来,看见那一些纷飞的雪花从天空忙乱地跌落,有的也打在玻璃窗片上,即刻就消融了,变成水珠滚动爬行着,玻璃窗被它画成没有意义、无组织的条纹。我想:雪花为什么要翩飞呢?多么没有意义!忽然我又想:我不是和雪花一般没有意义吗? 我饿了,冷了,我肚痛,郎华还不回来,有多么不耐烦!连一只表也没有,连时间也不知道。多么无趣,多么寂寞的家呀!我好像落下井的鸭子一般寂寞并且隔绝。肚痛,寒冷和饥饿伴着我……什么家?简直是夜的广场,没有阳光,没有暖。 火炉烧起来又灭,灭了再弄着,灭到第三次,我恼了!我再也不能抑止我的愤怒,我想冻死我吧,饿死吧,火也点不着,饭也烧不熟。就是那天早晨,手在铁炉门上烫焦了两条,并且把指甲烧焦了一个缺口。火焰仍是从炉门喷吐,我对着火焰生气,女孩子的娇气毕竟是没有脱掉。我向着窗子心很酸,脚也冻得很痛,打算哭了。但过了好久,眼泪也没有流出,因为已经不是娇子,哭什么? 窗子上的霜,已经挂得那样厚,并且四壁的绿颜色,涂着金边,这一些更使人感到冷。两个人的呼吸像冒着烟一般的。玻璃上的霜好像柳絮落到河面,密结的起着绒毛。夜来时也不知道,天明时也不知道,是个没有明暗的幽室。人住在里面,正想菌类。 圆月从东边一小片林稍透过来,暗红色的圆月,很大很浑浊的样子,好像老人昏花的眼睛。到家把剩下来的一点米煮成稀饭,没有盐,没有油,没有菜,暖一暖肚子算了。我披了棉被再出现到窗口,一个女人站在一家药店门口讨钱,手下牵着孩子,衣襟裹着更小的孩子,药店没有人出来理她,过路人也不理她,都像说她有孩子不对,穷就不该有孩子,有也应该饿死。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光线完全不能透进屋来,四面是墙,窗子已经无用,像封闭了的洞门似的,与外界绝对隔离开。天天就生活在这里边。素食,有时候不食,好像传说上要成仙的人在这地方苦修苦练。很有成绩,修炼得倒是不错了,脸也黄了,骨头也瘦了。我的眼睛越来越扩大,他的颊骨和木块一样突在腮边。借钱,借钱,郎华每日出去借钱,借回来的钱总是很少。
《回忆鲁迅先生》这篇叙事性散文也是有名的,鲁迅先生是作者的恩师,在作者笔下他照顾青年学子,没有文学大家的架子,不注重穿衣吃食,总是熬夜通宵写稿子,他是风趣幽默的,对美学也有研究,先生说看过书的,不一定是买的,许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看的,看过的书都会留在骨子。先生喜欢喝花雕和清茶。许先生是鲁迅先生的贤内助,家里两个保姆年纪大了,多数事情都是许先生亲自料理,每件事都很周到,先生写作需要安静,整个房子大多数时候都是静悄悄的。鲁迅先生知道自己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9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