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机变
木伞伞
读过 纪连海谈《孙子兵法》
一、军争篇
“军争”就是战争中的主动权问题。交战双方,谁拥有主动权,谁抢占先机,谁就能够克敌制胜。所以,军争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指挥员懂得夺取主动权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夺取主动权。
(一)军争的意义
军争中最难之处,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即“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远和近,迂和直,既是空间上的概念,也有时间上的差别。在战场上,时间和空间相互结合,辩证统一,便形成了一定的优劣态势,这就是军争的意义所在。
善于洞悉战局的指挥员,能够把自己的远近,与敌人的虚实综合考量,灵活机动周旋,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远,但接的是敌人的虚,必定胜算多,机动快,成了实际意义上的近。反过来,近却接敌实,进展慢,费时多,成了实际上的远。因此军争实际就是谋略之争。
(二)军争要趋利避害
孙子认为,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即“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就是军争是有利的,也是有危险的,明智的指挥员,在军争中,不能只见其利,不见其害。
孙子对军队强行军的特点做了具体描述:如果全军携带全部军需物资去同敌人争夺先机之利,恐怕在速度上失去优势;如果舍弃全部军需物资去同敌人争夺先机之利,也会失去装备上的优势,那么后果就会更坏。如果强行军50公里,不仅三军将领会被俘,而且部队因疲乏劳顿、行列杂乱、不成阵形,只有1/10的部队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如果强行军25公里去同敌人争利,前军就会受挫,只有一半的部队能达到;如果强行军15公里去争利,只有2/3的部队能到达。不仅如此,由于全部军需物资的损失,势必造成部队不能坚持作战,甚至不能生存。可见,“举军而争利”与“委军而争利”都是危道,“百里而争利”“五十里而争利”“三十里而争利”都非良策。
孙子描述的用意,是提醒我们要认识到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关键是要趋利避害,不能盲目地争。
为此,孙子提出趋利避害的军争之法。首先,要做到三不能,即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其次,要做到“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做到“悬权而动”,这是具体策略。就是凭借巧施诡诈出奇兵制胜,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最后,可以扰乱敌人,“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争的原则
为了真正把握好战场的主动权,做到趋利避害,达到军争的目的,孙子提出几条著名的军事原则:一是治气;二是治心;三是治力;四是治变。
“避其锐气,击其堕气,此治气也”,意思是要避开敌军锐气,等到敌军怠惰疲惫、士气低落时予以攻击,这就是“治气”。气就是军人的斗志,士气;治气,就是掌握军队士气,既要鼓舞己方士气不使涣散,又要注意分散敌人士气,使之低落,以达到制胜的目的。
所谓“治心”,就是掌握并调动军心的方法。稳定自己的军心,扰乱敌人军心,这样就能增加克敌制胜的系数了。
所谓“治力”,就是“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其本质是以己精壮之师抗击疲惫之敌。
所谓“治变”,就是“掌握机动变化的方法”。即不去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去攻击真容严整、实力雄厚的敌人,一句话,就是不要莽撞行事。具体说,就是要根据战场情势,寻机击敌,灵活多变地应对。
二、九变篇
(一)知“地利”,善应变
孙子反复强调“九变”的重要性。所谓“九变”,主要强调地形对军队作战的影响,包括“圮地无舍”等九种情况。意思是说,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
背水一战的故事,看出,行军打仗,既要懂得利用地形佐助,又要懂得随机应变,化不利为利,化凶为吉。韩信布置水阵,一方面可以激励作战将士奋力拼搏,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敌军也知道的凶险,引诱敌军倾巢出动,好侧击其老巢,惑乱君心,一招制敌。可见,韩信懂得“示形诱敌”,利用敌军轻敌的弱点,故意露出破绽给敌军,背地里还安排了轻骑兵,闪击赵军大营,挂上汉军旗帜,造成军营被占的假象,给敌人造成恐慌,打了大胜仗。所有这些计谋,并不是早已谋划好的。试想,如果赵军不够轻敌,没有水,韩信也不会想到这个“背水一战”妙计。可见,懂得利用地利优势还不够,还要善于应变。“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也就是,懂得地利,还要知晓它们之间各种变化以及应对策略,否则就不能真正的懂得用兵。
(二)趋利避害,有备无患
如何运用“九变之术”?孙武提出一个原则:权衡利害关系后才行动。聪明的将领,必须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做到全面地看待问题。既知道地形以取利,又知道不利以规避。考虑有利的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能够完成任务或者达成我方的意图;考虑有害的一面,可以做到防微杜渐,趋利避害。所以,“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然而,战争中各种矛盾环环相扣,所以,在局势未明之时,应该有从利害中求利的预想,有利中防害的打算,做到心中有数,从大处着眼谋划,从小处、细处机变应用;既要从长远处打算,也要从眼前处趋利避害。
表面上看是有利的,有可能是暂时的,也有可能是敌人“示形”之计,是引诱上当的小利。表面上是被动有害的,只要沉着应对,积极寻找战机,随时都会有转机。例如,有时候有计划地割让部分土地,赠送财富,可以缓解压力,换取行动上的主动权;有时候故意付出某些牺牲,牺牲一点局部的小利益,以麻痹敌人,争得全局的大利益,等等,都是以患为利的好办法。
懂得“应变”,除了合理利用地形,灵活“治兵”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外交”。根据当时诸侯国纷争的历史情况,孙武还提出三种方法来应对“诸侯”之变“:一是,让诸侯感觉危险的状态,迫使诸侯屈服,不断地使他们受到困扰而疲惫,或者用小利来引诱调动诸侯。“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尽量造成和扩大敌人的困难,使其变利为害,变小害为大害。
总之,战场上要做到趋利避害,就要认清形势,权衡利弊,在错综复杂的作战环境中,善于应变,充分利用“地利”等条件,时刻做好充分准备,使敌人无机可乘,无懈可击。因此说,掌握“九变”的目的是时刻能够掌控战场的主动权,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境界,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三)将帅要察“五危”
孙武论述了指挥者五种性格弱点导致的后果,即“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五点是将帅最易犯的过失,有时候是不自觉的,是性格决定的,但对用兵的灾害却是难以挽回的。
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面对战场情况和实际条件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孙武所列举的这五种将帅性格对战争的影响依然存在,只是表现程度略有差异而已。同时,我们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面对新的环境,会滋生新的问题,作为将帅一定要懂得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面向胜利做出决断。
三、行军篇
本篇主要论述行军作战的要领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围绕“处军”和“相敌”“治军”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处军”方面着重研究各种地形对军队作战方式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四种地形的作战规律,列举了不同的行军方法。
1、关于山地行军、宿营和战斗,即我们平时讲的“山地战”,即在高山或类似的较为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的作战。
“绝山依谷”,就是通过山地时,必须沿着山谷行进。
2、依江靠河的作战
五条原则:第一,“绝水必远水”,部队通过江河后必须迅速远离河流,目的是避免背水作战。同时远离江河,既可以引诱敌人渡河,置敌于背水之地,又可使自己进退不致受阻,来去自如;第二,“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半济而击”即乘敌军半数在河里,半数在岸上时发起攻击;第三,“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这一原则包含两层意思,如果我方决心迎战,那就要采取远离河川的位置,诱敌半济而击,如果我方不准备迎战,按就阻水列阵以拒敌;第四,“视生处高”;第五,“无迎水流”,不要处于下游。
3、盐碱沼泽地。这种地形行军、作战对敌我都不利,既少水草,又无粮食,因此必须“亟去无留”,就是要迅速通过,不要耽搁。
4、平地作战
一要,“处易,而右背高”。其意思是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交战,以便于战车驰突,最好右翼依托高地,以便战场观察。二要,“前死后生”,就是前低后高,便于利用地势,快速出击。
(二)相敌,就是观察判断敌情
相敌的种种方法都是由观察到的表面现象来判断、推知敌人用意,从而做出恰当应对或提前做好准备的。作为防御的一方,也可以根据种种现象,推断出敌人进攻的方向、时间等,可以提早做好打算,做好积极的防御。
用兵之道在于诡诈多变,要因时、因势、因人做出不同的抉择,不能墨守成规,死板教条。
(三)管教军队的方法
在治军上,孙子的策略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强调管教士卒,要“文、武”并用,即用怀柔宽仁的政策教育,用严格的制度、法则,让他们服从命令,行动一致,做到令行禁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