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 拜阅心得(01)
01.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引自 大学章句序 朱子之时,儒教衰微。俗儒记诵词章,不明圣门之要。高士流于佛老,不能务于治邦。朱子此来,实为复兴圣道,以正人心,使民免于无耻、不溺乎财色名利也。此序固为大学之序,亦实是儒经之序也。
0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引自 大学章句 阳明说致知在致其良知,非于事物之知,故不宜求乎外。朱子却谓致知乃致于知识,方可有为。朱子为学之功,非苦勤者不能致。阳明致知之法,非聪慧者不能得。朱子之学,最为务实。故朱学门中,读书颇勤,是从朱论,致于知识也。此学门槛甚高,寻常百姓不能入。殊途同归,非二子之论有高低也。
0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引自 大学章句 今之人虽能求知,而不能修身,可叹。
04.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朱: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苟,诚也。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引自 大学章句 慕圣道而不能常自省,吾亦不谓之学儒也。
05.朱: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学者于此,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尽其余,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 引自 大学章句 知止者,立长志也。
06.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朱: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 引自 大学章句 笃学与自省,此是君子之常事。
07.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朱: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 引自 大学章句 圣人庄严威厉,望若神明,民不敢施其伪诈。然则圣人与常人,亦同是存个良知。良知如日月,圣人之日月,不为私欲遮蔽,故而光芒四射。而小人之良知,则为云雾遮蔽,不能睹焉。
08.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引自 大学章句 朱子亦知天下之物无格尽之时,不过要学者以此苦勤之功,格物既久,乃得豁然贯通之时。此非格物久者不能知其言之是非。故弟子暂不妄议。
0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恶、好上字,皆去声。谦读为慊,苦劫反。 ○朱: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谦,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闲,音闲。厌,郑氏读为黡。○闲居,独处也。厌然,消沮闭藏之貌。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搑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引自 大学章句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修身者宜言行忠信,不可于暗室阴为不善。然则此非易事,故不可不自省。好德当如好色,须是自然而然,固非强己所难也。
10.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忿,弗粉反。懥,敕值反。好、乐,并去声。 ○忿懥,怒也。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朱: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引自 大学章句 身有所偏,心则难正。故宜存理去欲,复归心之本然。
183人阅读
颜_Anthon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四书集注 拜阅心得(01)
-
四书集注拜阅心得02
01.朱: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