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37)
当时的环境中还有罗睺罗跋陀罗(Rahulabhadra,200-300左右)【4】
【4】他的作品有《赞般若波罗蜜偈》(Prajnapramita-stuti)和《妙法莲华经赞颂》(Saddharmapundarika- stava)。关于前者,参考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一(1924)341页以下;后者参考U.Wogihara&C.Tsuchida:Saddharmapundarika,Tokyo,1935的序。罗睺罗的存在证明了般若经典和法华经的接触。
婆藪(Vasu)【5】
【5】提婆《百论》的注释者
等人,稍晚点有青目出现。【6】
【6】鸠摩罗什在409年汉译《中论》时一并翻译了青目的注释。青目注和《无畏论》、佛护注类似。
这时期被称为中观派的初期、学派形成期,学派的独立性不强。【7】
【7】主要依据这时期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在中国和日本形成了三论宗。参考三枝充惠的《三论玄义》(大藏出版,1961)。三论宗的传统在这以后基本没有受到印度的中观学派的影响,而是独立发展。
中期中观派
4、5世纪以客观作为前提的同时,出现了对此进行批判的瑜伽行派的经典、论书,开始对龙树血拼采取对抗的姿态。这个时候中观婆作为学派的自觉也渐渐明确了,出现了许多《中论》注释者。佛护(Duddhapalita,470-450)、清辩(Bhavaviveka,或Bhavya,490-570)、月称(Candrakirti,7世纪前半)、瑜伽行的学者安慧(Sthiramati,510-570)是现存注释书的作者。【8】
【8】现存的《中论》注释,1、归为龙树的《无畏论》(Akutobhaya,藏、日);2、前注提到的青目注:3、佛护注(buddhapalita,藏、日部分);4、清辩《般若灯论》(Prajnapradipa,藏、汉、日部分);5、安慧《大乘中观释论》(汉、卍藏经26·1。大正藏30只收录了前半部分13章);6、月称《明句论》(Prasannapada,梵、藏、日)虽然不是对整体中论的注释;7、无著《顺中论》也值得注意。
这其中的清辩和月称不仅仅是龙树著作的注释家,他们还著有《中观心论》(Madhyamaka-hydaya-karika)《大乘掌珍论》和《入中论》(Madhyamakavatara)《五蕴论》(pancaskandha-prakarana)等独立的论书,都是在方法上具有反省精神的中观思想家。他们自觉地将自己作为龙树《中论》的正统,自称“中观派”(Madhyamika),与瑜伽行派对抗。【9】【10】
【9】清辩的著作:1、《中观心论》(Mahyamaka-hrdya-karika,梵部分、藏、日部分);2、《中观心论思择焰》(Tarkajvala-karika,藏、日部分,现在流传的藏译本受到后代的增广)3、《中论注·般若灯论》(prajnapradipa,藏、汉、日部分)4、《大乘掌珍论》(汉)。参考江岛《中观思想的展开—Bhavaviveka研究》(春秋社,1980)
【10】月称的著作:1、《入中论、注》(Madhyamakavatara-bhasya,梵残片、藏、日部分)2、《五蕴论》(Pancaskaudha-prakarana,藏、日部分)3、《中论注·明句论》(Prasannapada,梵、藏、日)4、《六十颂如理论注》(Yuktisastika-vrtti,藏、日)5、《七十空性论注》(Sunyatasaptati-vrtti,藏、日)6、《四百论注》(Catuhsaraka,梵部分、藏、日部分)7、《三归依七十轮》(Trisarana-saptati,藏、日部分)。
在这个时期,陈那(Dignaga,480-540)佛教逻辑学体系化,其他的哲学派别也开始极力推进逻辑学。在这种情况下,清辩将逻辑学的方法、推理公式基于一定条件下,导入客观思想的论述。规定:第一,论证空性的推理公式限定在“胜义中”,第二,伴随着空性论证的否定,不是否定A就意味着非A的命题那种通常的命题的否定(Paryudasa),A的否定是各种否定作用都停止的否定,没有包含任何命题的非命题否定(Prasajya-pratisedha)。他将《中论》的间接论证、归谬论证的断言等也在“在胜义中……否则不是等等”这样积极的推理公式中重新编排。【11】
【11】关于“在胜义中”的限定,命题、非命题的双重否定、将伴随空性论证的否定作为非命题的否定的规定的意图,参考江岛书120页以下。
清辩在运用推理公式论证空性的同时,基本上将完成体系化的佛教以外的哲学派别(6师哲学)都当作批判对象。这表明了他想在当时的哲学、宗教思想中给予中观学说明确的地位的意图。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