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林登》
一、背景
《发条橙》非常成功,让库神获得了华纳公司的信任,但是他放弃了拍摄《拿破仑》的计划,选择萨克雷的一部几乎不为人知的作品改变成电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人们原本对本片的期待在于爱情与冒险,里面融合了浪漫以及曲折离奇的情节,但是库神在电影宣发时则试图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技术的创新上,室内场景都是真实的烛光,为了达到拍摄效果只做了超大光圈的镜头,拍摄的曲折人尽皆知,起初在爱尔兰,后来不得不到英国拍摄
同时期出色的古装片《豹》《路德维希》还有费里尼的《卡萨诺瓦》(费胖说,虽然自己手法不同,但和《巴里林登》的效果一样)
在英国还有一个需要挑战的强大的前人之作《汤姆琼斯》,这部影片影响深远,让之后电影中18C的欧洲都是以道德自由的面向出现
《巴里林登》出现在一个悲伤和反动的时代之后的启蒙时代,闪烁着启光
主人公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人
“在理性时代的开始,理论上的理性就承认在诗歌和艺术的秩序中存在着激情专横的控制”
组织库布里克作品的不可改变的逻辑表明了一种深刻的焦虑,但是这种焦虑唯一的避风港却又在理性之中(竟如此高深玄妙????)
二、故事梗概:略
三、对萨克雷小说的改编:被摧毁的主题
《巴里林登》与《发条橙》的灵感来源上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都不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主人公都是桀骜不驯的叙述者,爱出风头,讲述的故事也并非全是值得骄傲的事;《发条橙》中的第一人称总是令人反感,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要求读者成为他的同谋;而萨克雷小说中对于读者的质询同样坚决;两部电影的叙述者都会把发生的事情夸大,但是库神的改编却使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
库神电影中的巴里林登与萨克雷小说中有大不同,电影中的叙事者报多了主人公理性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把本来是巴里评价自己经历的事话,让另一个冷淡说教式的叙事音说出来
影片也运用了亨德尔、舒伯特和莫扎特的音乐作为外骨骼叙事因素,这些音乐是非剧情音乐,他们反复出现制造出不同场景之间的对照和连接(比如巴里与德国情人相处的时光用了《爱尔兰的女人》,与影片开头一样,意思是说这段感情让巴里找回了初恋的感觉,同时伴随着丹丹的乡愁
库神也增添了一些情节:最后的决斗(满足最后叙事高潮的需要),最后被截肢的情节
四、叙事的连贯性
在小说中,所有的事件都是通过巴里的讲述或者评论引出的,但在电影中,有些场景巴里是缺席的,而且缺席的场景随着电影的进行而越来越多,知道最后林登夫人签字,他完全消失,但他仍是这场戏的对象,这代表了英雄的完结
全篇似乎都在说明巴里林登这个名字组合的脆弱性,似乎也是一个逆喻的片名
五、署名H的女人
将林登夫人约简为一个沉默的圣象,是库布里克对于原著小说最大胆的改编
对于观众来说,其实到最后一刻也不清楚巴里唯一的妻子、他唯一的孩子以及致命对手的母亲的名字是什么。
林登夫人的对话镜头被大量删减,他成为了一幅哀伤凄美的画像,赋予了影片新的意义,影片以沉默的林登夫人的镜头作为结尾,使得这种选择更加圆满,与《闪灵》中妻子的牺牲不同,林登夫人是影片中毫无意义,不被聆听的人物(他在马车上要求林登别吸烟,但是被拒绝),他只是一个签字的机器,家族财产从他手中一点一点散去
这也是库神继《2001》之后,又一次在影片的结尾与崇高“勾结”
六、间接的讲述
《巴里林登》是一部非常奇特的,间接讲述的影片,因为画外音没有引导故事走向
“影片建立在一种精妙的平衡上,一方面是动作之外的画外音,他评论事件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更加经典的通过细致到眼神、动作以及事件之间的张力的分镜来推动事件的发展。尽管这样,摄影机和动作并不匹配,两者之间存在着时差保留以及某种怀疑…其中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能抵达对象…我们感觉到置身于回忆或者某种试图将自己的间接视点强加于事件的主体性的飘忽不定的缝隙之间。…《巴里林登》在两个视点中摇摆,拒绝叙事的传统透明性:一方面我们处于历史肖像学中,另一方面我们处在纯粹的主观中。”
影片其实有3个层面在影响叙事:
1.“虚假叙事”的评论,影片中最明显的外骨骼叙事的具体化
2.我们听到,看到的剧中人物的言语举动推断出的剧情(剧情的真实)
3.场面调度和分镜讲述的剧情(电影的真实)。通过某些摄影手法的反复使用或者蒙太奇的原则将作为意志与决定的主体的巴里弱化
叙事具有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是“叙事与展示的冲突”,“命运与社会形象之间的冲突”(有点不懂,似是似非)
七、叙事者带着面具吗?
展示式的镜头风格,字幕和画外音的应用,让《巴里林登》更像是一部默片的遗产(默片中都是经常出现关于剧中人物命运的道德评论的语句,这些语句与叙事的视点毫不相关)
《巴里林登》中的叙事者的身份具有“不稳定”的性质,他其实并不是讲故事的人,他是一个虚假的代言人,一个作者的面具,他在随意与精准之间摇摆,让人困惑
有时装扮成骑士讲述七年战争;有时好似巴里的父亲认同其是一个好父亲;有时又玩世不恭;有时他知道的比画面告诉给我们的信息要多或少;而在影片结尾他又选择闭嘴
最后的字幕并没有证据表明是叙事者的:“这些互相争斗的人物生活在乔治三世执政时期,不管好人坏人、美人坏人、富人穷人,他们现在都是平等的”
这句话中的现在——终极的存在或者在场?
在这里,人必死的确定性造就了永生:不管怎样,他们都死了,通过最后的字幕,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个人的死亡淹没在集体的尸骸堆里。
八、间离
叙事音有时会隐去,这些时刻作者成为库神电影的间隙,如小布莱恩生日是表演魔术的时刻,林登夫人回归而叙事音没有说话,再如两个孩子在做作业是打架的场景,叙事音同样保持沉默
九、作为外骨骼的音乐
此片中的音乐既外露又不失约束,音调变化、气魄以及明显的重复使得这些乐曲如同叙事音和三段字幕一样,成为外骨骼叙事的一部分
影片的配乐与其他因素作用一样,是再将叙事“去时间化”,展现历史的永恒轮回。
影片开头的配乐预示了这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两段体的结构预示了巴里的命运:尽管之前华丽上升,最终还是会被地心引力带回到地面
开头巴里与表妹玩牌场景的配乐《爱尔兰的女人》是对诺拉玩世不恭、冷漠以及无情的诱惑力的有力讽刺,这个配乐在巴里与德国情妇在一起时重复出现,此时的玩世不恭者和说谎者却是巴里(但是作者说这里说成对诺拉的反讽不恰当)
第一部分结尾,巴里踩着《三重奏》的音符走向林登夫人,暗示他讲不会有一个好结局,音乐透露出了一种悲剧宿命感
影片结尾林登夫人签字场景重新用了舒伯特的音乐,表现了巴林顿欲言又止的犹豫心情
《巴里林登》的音乐,在赋予场景象征的时间意义以及强调叙事分段的系统上是一个巅峰,但是大部分同样旋律的反复却带来去戏剧化和去情绪化的作用。音乐既孤独又冷漠,带着某种清醒的去事件化的态度,同时,它又表现为某种叙事维度,外骨骼叙事的一部分,在循环往复中建立起场景之间的连接,以及自身独立的存在。
没有叙事音和音乐的部分(噪声为主):
1.巴里母亲辞退牧师,闹钟滴答声表现两人紧张的情绪
2.巴林顿向巴里挑战时的脚步声,也是紧张情绪
3.两个孩子打架的情景中钟表的滴答声
这种以噪音取代音乐的手法制造了一种封闭感、一种生命力的缺失。噪声通常代表着某个突发事件、某个征兆,同时也代表着社会规则无法触及的地方
十、剧情真实中的剥夺
影片所展现的也是一个由盛而衰的史诗,巴里的所有慢慢背剥夺殆尽,直到“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无所有,成为“和众人一样具有神秘色彩的小人物”
在剧情的真实层面与分镜构图视听语言的电影层面都有这种剥夺
巴里真爱背剥夺(诺拉背叛欺骗)
巴里伟绩被剥夺(与奎恩的决斗只是一个诡计)
被土匪打劫
之后贵族头衔被剥夺
儿子被剥夺
身体最终也不完整(失去一条腿四肢不全)
影片结尾的定格一方面让人想起油画《盲人的寓言》,另一方面将巴里境遇的不稳定性具体化和永恒化:巴里还活着,但是身体已经残缺不全,就像他自己的生活从小就缺少父亲式的人物,这个场景中路人最多以表明主人公重拾匿名者的身份,重新回到生活中来,尽管此时他已经失去一条腿
十一、被电影真实所剥夺(干货部分: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史上很少有影片能像《巴里林登》一样制造一种在未发生之前事件就已经上演、已经被讲述出来的感觉。这种感觉有电影的真实所创造,而且经常出现在剧情的真实之前,并篡夺后者讲述的权利(有点懂,但没完全懂)
1.例如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和第二部分开始
林登一家人的出场,镜头直接介绍了大部分的主要人物,让叙事简洁凝练,拍摄林登夫人时镜头的缓慢移动强调了巴里追求林登夫人这个决定的机械性,他的行动机械而空洞,变焦镜头增强了整个情形的空洞与不真实性
林登的形象:开头他闭上眼睛接受诺拉的吻似乎就说明他是一个敏感、好相处、被动、温柔并且被环境支配的人,他逆来顺受地接受这世界对他的剥夺,影片最后,他说:“这个世界是怎样对待你的?”,这是影片唯一一次让这个男人说出自己的感受,言外之意是“我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他平静地接受了一切
2.影片开头父亲决斗场景才用了远景拍摄,表现了巴里人生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3.具有表现力的手持摄影,巴里与士兵的搏击,巴里在上流社会的聚会上痛打巴林顿
整体而言,影片的视觉风格并不张扬,没有史诗片风格的摇臂镜头,也没有蛮横无理的摇臂镜头,也没有从上俯视的镜头
4.更多的是变焦镜头,后移变焦镜头是一大特色,增添了画面的抒情性,好像画面一直在远离我们(有些变焦会不顺畅,为的是微小抖动创造出情绪力量)
(1)巴里与诺拉玩牌场景
段落中分镜不平衡,制造了电影的真实,电影的真实与剧情的真实不排斥也不重合,它不为剧情的真实服务,两者之间形成反讽和反差的叙事效果
(2)军队阅兵场景
长焦镜头将行进中的军队定住,然后变焦,最后停在一个平衡构图上,前景是观众,中景是军队,背景是一个形似乳房的山丘,突出画面的对称性,同时在深度和宽度上将画面封闭
(3)巴里与诺拉炒架的场景
摄影机没有运动,人物一直再走,最后巴里从摄影机左侧离开,走到摄影机后面,而诺拉向反方向返回,这样的场景也给人封闭的感觉,没有出口,对称,人物周围空间是封闭的
(4)诺拉与奎恩调情场景
长焦镜头将观众视线集中与两人身上,变焦逐渐将两人置于背景中,让他们变成了道德习俗油画中的人物,带有油画的气质,将人物固定在背景中,通过镜头移动消除画面的平面感
(5)巴里与奎恩的决斗场景
背景是流水,后景中的自然美景与正在发生的戏剧事件形成鲜明对比,两边的树木制造出画面的封闭感
整个片段中,巴里在电影的真实层面被剥夺,被驱逐,至少是缩小,多次出现奎恩的特写,但巴里却是全景与中景,巴里说“我不会道歉”时给的是奎恩的画面,一直到决斗举枪,才回到平衡的正反打,两人位置同等重要
(6)巴里与巴林顿决斗场景
谷仓背景中各种直线造型强调人物站姿壁纸,鸽子突出空间高度,鸽子四处乱发与《萨拉班德》音乐重合在一起
与巴里和奎恩决斗戏相同,这场戏中巴林顿的镜头比巴里多的多,巴林顿说出“我不满意”时镜头给的是巴林顿的画面
而巴里的英雄举动——拿枪射向地面,这个叙事真实上的戏剧高潮,别说用特写镜头来美化这个英雄行为了,就是一个单独的镜头也没有给,剧情真实层面的重要性在电影的真实层面被削弱
给巴里的镜头都是他在回答“yes”,仿佛是一个逆来顺受的表现,平静地接受
这场戏乃至整部电影中程式化的行为被特别强调
(7)众多的后移变焦镜头都从女性的胸部开始,意思似乎是,世界围绕着女性的乳房展开并结束,这个意向在《发条橙》也有,开始的女性雕塑,结尾的公开性交
事实上在库神的电影中,我们不能避开母亲的身体。
十二、缺失的部分
《巴里林登》的分镜围绕着“缺失的部分”这个原则展开,通过缺失的部分将镜头填补(听不懂,艹)
林登的儿子小布莱恩将要死去的场景
没有出现三个人同框的画面,在电影真实层面暗示了这个三个人的家庭没有和解
《闪灵》中也有这样的设计,三个人在同一地点时温迪认为杰克打了丹妮,意思也是家庭最终没有和解
十三、名字的拼贴
《巴里林登》是库神继《洛丽塔》和《奇爱博士》之后第三部也是最后一步以人物名字命名的影片
对于拿破仑·波拿巴,称呼他为拿破仑,就是默认他是皇帝,但是称呼波拿巴的话,则是否认他的新身份,对于巴里林登也是如此,称呼巴里对他似乎是一种侮辱
这个片名对巴里也是一个反讽,具有两个姓氏(父亲的姓氏和对手的姓氏),但是最终一无所有
十四、决斗状态(感觉又开始“伪胡说八道”状态)
《巴里林登》既是故事也是历史,是故事和历史之间动物隔阂以及虚假连接
影片试图说明社会规则对于个人世界的不可反驳的作用,多次的后移变焦似乎在说明人是在社会规范之中的
巴里在影片中的私人空间很少,他的私人感情被剪辑深深掩埋,它总是出现在社会场景中
《全金属外壳》《2001》《闪灵》《奇爱博士》中也没有私人的空间
巴里在社会中的挣扎似乎都是为了最后一刻的决斗,他存在于决斗中,只有在决斗中,他才成为巴里
影片结尾,库神展示出不同于尼采的观点,超人的诞生并没有出现,尼采认为命运只是自由意志的结果,这种观点在库布里克这里走向它的反面…库神从来没有展示过一种从反叛到适应的转变,他展示的总是失败
结尾处的巴里令人震惊,他的经历没有让他变得残酷。他询问他人:“这个世界是怎么对待你的?”
我们都是巴里,巴里被剥夺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十五、库布里克最缺乏城市色彩的影片
如果库神是热衷于城市题材的导演,那么《巴里林登》是展示最多自然乡村风光的影片
室内蜡烛照明场景最令人称道,这种设置将室内外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丽思陈与巴里交谈场景是影片中唯一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外面的世界充满危机
影片外景些微简陋
动物与小孩处于场景中带来某种福音般的纯洁,某种至简至真的存在
影片唯一有危险性的动物是杀死布莱恩的小马,但是一笔带过
影片最后回到旅馆这个简单的场景,巴里不再需要寻找目的地,寻找计划,他有权在此刻成为他自己,仅仅是“活着就是幸运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