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赎刑利弊议
围绕赎刑,历代褒贬不一。 肯定者认为赎刑好处多多。 其一,刑乃宽恤之政,符合儒家“明德慎罚”之说。元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对赎刑之制持肯定态度,他认为赎刑“哀矜侧之意”,一贯偏好重刑主义的明太祖朱元璋在晚年也把赎刑看为德政,认为:“善为国者,惟以生道树德,不以刑考立威。” 其二,刑可以防止犯罪。赅刑可以利用人的欲利之心而防止犯罪。《吕刑》说赎刑“罚惩非死,人极于病”,虽不执行应罚之刑,但强制交纳财物,也可让人感到惩罚之痛,抑制犯罪。马端临也认为:“盖财者人之所甚欲,故夺其欲以病之,使其不为恶耳,岂利其货乎? 其三,赎刑可解决国家财力之匮乏。司马迁就对管仲“使以甲兵”的制度大加赞赏,认为他“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反对者针锋相对,他们认为赎刑弊端太多。 其一,赎刑与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相背。西汉宣帝时,京兆尹张以讨伐羌兵,军费不足,建议入谷赎罪之制。结果遭到诸多大臣的反对,其中最著名的是萧望之的观点,他认为:“民函阴阳之气,有好义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尧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欲利不胜其好义也;虽桀在上,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能令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尧、桀之分,在于义利而已,道民不可不慎也… 其二,赎刑导致贫富异刑,“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也 其三,赎刑可能导致重新犯罪。犯罪者为了筹集赎刑费用,可能会铤而走险,再次犯罪,所谓“人情,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以得生活,为人子弟者将不顾死亡之患,败乱之行,以赴财利,求救亲成。一人得生,十人以丧…以死救生,恐未可也。” 在笔者看来,赎刑制度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在刑罚异常残酷的古代社会,赎刑的宽恤功能功不可没,它毕竟对刑罚的严苛有所缓和,为肉刑转变为自由刑提供了平台,体现了刑罚从野蛮向文明的进化规律。其次,赎刑造成的贫富异刑虽是事实,但这并非赎刑本身的错误,而是社会阶层的不平等所造成的,这点沈家本的评说可谓公允,他说:“国家立法,但问其当于理否耳,苟当于理,则法而已,只论罪之当赎不当赎,不能论其人之富与贫。富者之得生法如是,非辜也;贫者之不能自赎,贫者之不辜,非法使之也,且果为疑赦者,法亦必有以济其穷,何至忍视其受刑哉。”在法理上赎刑并没有错误,错只在社会现实的不平等,导致了刑罚适用上的实际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在现代的法律中也是存在的。 当然,用当代眼光来看,赎刑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赎刑对于重罪采罪疑从轻原则,这种做法虽然减缓了刑罚的残暴与任意,但它所暗含的有罪推定色彩还是与现代法律精神相悖;另外,赎刑实际适用的不平等虽在法理上无亏,但它毕竟与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为虎作,予人以以钱赎罪的口实,不符合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理念。因此,延续数千年的赎刑制度也就不可避免地改弦易张 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曾经被抛弃的罚金制度。清末修律,颁布《大清新刑律》,仿效西方国家的刑罚体系,定刑罚为主刑与从刑。主刑有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留、罚金五种从刑为夺公权、没收两种。 引自 二、赎刑利弊议
72人阅读
猪头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二、死刑发展的三大趋势
综观死刑的发展历程,三大趋势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一,死刑执行从多元化向一元化迈进。 从结...
-
二、死刑发展的三大趋势
因为世上有邪恶,所以法律必须通过惩罚来进行威,避免邪恶蔓延如洪水滔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二、赎刑利弊议
-
后记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我们始终应该铭记黑...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