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变迁的旅游文化
呼啦哗咙 (养在深山钱不花)
读过 游客的凝视(第三版)
此外,民众一窝蜂地跑到乡村度假,这与后现代主义其实脱不了干系。乡村会这么迷人,部分是由于幻灭,因为欧洲战后启动了一连串市镇重建计划,却造成无数难以收拾的后果,从此以后,民众对现代化进程由期待转为失望。相形之下,英国民众认为乡村体现了以下特质:没有缜密的规划和严格的控管;当地建筑古色古香,民间风格完整保留;蜿蜒小径加上宛如迷宫的道路系统;保有传统美德且不受人事纷扰。尽管如此,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乡村地区早被各国现代化工程蹂殆尽,例如,农业改走大规模生产路线,公共部门一再尝试各种土地利用计划,私人企业积极拓展郊区开发计划。更重要的是,实际上只有某些类型的乡村才能吸引游务阶级 客上门,尤其是最符合“景观”概念(landscape idea)的地方。景观对英国人的意义,科斯格罗夫(Cosgrove)总结如下 景观概念一度非常盛行,呼大家停止集体用自然资源。可是,景观概念一直被锁在个人的观看方式上……这种观看方式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把主体跟客体切割开来,并赋单一观看者的眼睛非常崇高的地位。以致现在的景观概念,若非全盘否定集体的经验,就是刻意添加神秘色彩,渲染某个地方的“超验特质”( transcendental qualities)(1984:262; Schama,1995) 因此,“景观”基本上是一个视觉产物,人类凭着多年养成的高超眼光、精熟的技巧和各种再现技术,以人为的方式营造自然环境。所以,“景观是一幅文化图像,以图画的方式,调整、再现周环境”(Codgrove,1984:1)“景观”关乎人类怎么控制和拥有自然,并从自然之中汲取乐趣。所谓景观,就是人类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去跟自然产生联系,设法让“本真”与图像和各种再现形式融为一体;所谓景观,就是把地方的物质层面通通剔除掉。 景观还隐含了隔离与个人的观察(Williams,1973:120)。所谓景观,意指观看者只从土地上撷取他所需要的元素,用大家约定俗成觉得“好看”的概念,加以编辑、修改。所谓景观,就是把土地整理并简化到“人只消看一眼或扫视而过,便能掌握整体的宽度和纵深(Andrews,1989:4)。换句话说,景观其实是一种展示,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更需长时间学习,才知道怎么在自然之上从事视觉与想象力的加工,但大自然却也因此老是处于被动与屈从的态势。景观的视野仰赖好几种对象和世俗技术,也让过于简化的二元对立组(如自然和非自然、乡村和城市、主体和客体)很难站得住脚( Macnaghten andum,2002)虽说景观是一种文化建构,但它并非没有物质实体:它不断在各种流动的文化对象之间流转;它被镶嵌在环境之中景观展示需在某个环境里才能实现,反过来说,展示也会对环境带来多的冲击和影响。“景观的社会性建构,最起码需要纸张、身体的循环,更让其他事物变得多样化。”( Michael,2000:50)景观再现能够远距离移动,它既有物质层面,本身也蕴含了讯息:“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景观再现其实是一个动态载体,地方经由景观的形式,在空间上,可远距离散布,在时间上,可长久流传…景观就像拉图尔口中的科学循环指称( scientific circulating references),我们可以“把全世界打包在盒内,并移动它,这样有助于形塑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 della Dora,2007:293,2009) 引自 第5章 变迁的旅游文化
66人阅读
呼啦哗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5章 变迁的旅游文化
(疼疼疼 布迪厄讨论过服务阶级。他在探讨知识分子时说,他们的审美观点带一点禁欲主义的味道...
-
第5章 变迁的旅游文化
布迪厄口中的新小资产阶级只为当下而活:“他们自由自在,不受集体记忆所羁绊,不受众人期望...
-
第5章 变迁的旅游文化
-
第136-137页(第六章)
“唯有我们能把地方铭刻在期待、展示、记忆这三者所构成的循环里,它才有办法变成一个旅游景...
-
第六章:地方、建筑和设计
不过,我们仍需认真思索,何谓“古迹”?它跟“历史”、“本真”有何关系(Uzzell,1989)?...
> 查看全部1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