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第六节到第十节
桥上之死,写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年轻建桥工人之死——麦基之死。前面作者特立斯写了他一个同伴扬涅利的手指残疾,两根手指一个切掉一个弯曲地接起来,这一笔是伏笔,为后面麦基在钢丝上的那份绝望又加了码,他最好的小伙伴去救他,但是无能为力,拉不动他。这几笔写得出血了都,我读得太难过了。
这不是小说,这是真实的桥工故事,每个细节都是真的!因为真实,才更显残酷。这就是非虚构写作的力量所在。
空中舞台,这一节我读得也紧张极了,心想,可别再死人了!这一节前面写了二号人物红头凯利指挥吊装钢构建,成功,然后立刻写了另一个吊装事故,400吨钢件被从船上吊起时,一根吊装钢索断了,虽然没死人,但这个组的工头,也是桥二代的青年被发配去当工人了。
这一节其他人物都出现得恰到好处,但是工头墨菲那个文明礼貌、穿着讲究的秘书出现的用意是啥?这一笔的作用可能留在后面。
但被贬小组工头的父亲“卷铺盖”在前面出现过,是在群像里,作者真是不用废笔,每一笔都有用,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有用。
印第安人,这一节基本上是个群像,写印第安建桥工人共性,喜欢四处游走的工作,喝酒,开豪车,不是死于工地就是死于车祸,家里的男孩继续当建桥工人,每周末喝得醉醺醺开快车回到保留地,与妻儿团聚,周日再开快车返回工地,妻子周一一天都在焦虑中,希望不要接到报丧的电话。
重返湾脊,这一节是对“布鲁克林的恐惧”那一节的追叙,写觉得天都塌了的搬迁户们五年后的日子——也并没有多么坏,对前面提到的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的新生活都进行了描述,有些人的日子还大为改观。最后还特写了有一大堆孩子的赫伯特一家,两兄弟回到已经变成平地的老房子那里,回顾过去的种种记忆。这一节写得相当温和、温情,我的紧张的阅读感也得到了缓解——总算不再死人了。
流动症:这一章读得心潮澎湃,深深喟叹!唉,命运……大桥就要完工了,那一段把时间节点移向未来的片段写得太美妙了,充满温情,修桥人偶尔经过自己一个钉子一个榫卯盖起的大桥,在车里默默注视,绝尘而去,令人流泪。
特写鲍伯·安德森,那个用钢轨滑下1800英尺没死的幸运儿,他要去葡萄牙继续修桥,他和第三任妻子的情感世界也平稳了,仿佛幸福就在前面。但他被钢索击倒在葡萄牙大桥下面的平地上……
这就是命运吧。修桥工终要倒在大桥下,他们建起连接未来的鸿篇巨制,但他们自己的生活永远支离破碎。
萃萃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部: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连读5个章节。原本以为读不下来,实际情况是读起来节奏感相当好,...
-
第二部大桥的前五节
建桥这部分的信息量太大了。 流动的建桥人,这部分写工人共性,有钱,以职业为骄傲,流动,他...
-
第二部分,第六节到第十节
-
第三部分走向深处,第一节到第四节
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进入的角度很好,辛纳屈这个当红歌星、七八十人团队的活饭碗感冒了。...
-
第三部分走向深处 第六节到第十一节
彼得·奥尔图:重归故里,这一节相比前面几章,一般。一个带着深刻爱尔兰印记的爱尔兰人电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