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抗病毒疫苗的制备
病毒的培养困难重重,导致病毒学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细菌学,尤其是在疫苗应用方面。到了20世纪30年代,只有两种抗病毒疫苗可供使用:天花疫苗和狂犬疫苗。但是细菌疫苗的数量远多于此,有伤寒疫苗(1896年)、霍乱疫苗(1896年)、鼠疫疫苗(1897年)、白喉疫苗(1923年)、破伤风疫苗(1927年)、结核病疫苗(1927年)和百日咳疫苗(1926年)。
1900一1950年的半个世纪之中,在活体动物上制备出的病毒性疫苗非常稀有:天花疫苗是在小母牛犊的肋部制备的,而狂犬疫苗则取自羊脑,黄热病疫苗取自受精鸡蛋,日本脑炎疫苗取自鼠脑。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细胞培养促进了病毒学的跨越式发展。从人们翘首以盼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开始,疫苗发展史掀开了新的-页。但当时的培养技术还十分原始,这限制了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抗病毒疫苗产业直到1975年才真正成形,这得益于细胞培养新技:术的到来和发展,即在发酵罐中利用微珠。[5]_培养。
但是让我们重新回到细胞培养技术出现之前,那时的条件极其艰难:第一批病毒疫苗是如何被研发出来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的生产是以动物为供体的。针对不同的疫苗,研究者们制定了复杂而又具体的策略。最终这些疫苗可以分为两类: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其他针对不同病毒性疾病的减毒活疫苗也是通过类似方式研发的一一通过使病毒进行多次传播选出一个可用作候选疫苗的抗原。之后,这一候选疫苗会相继在动物和人类身上进行实验,从而验证毒性是否减弱。减毒活疫苗的巨大优势在于,接种之后病毒在人体内不断繁殖却不会诱发疾病,进而大大增强人的兔疫能力,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城墙。黄热病疫苗接种一支就已足够,而麻疹、风疹和日本脑炎则需要两支疫苗。但这类疫苗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极端情况下会陷接种者于险境(见第四章)。
疫苗的第二大类,即灭活疫苗,则沿用了不同原理:用化学制剂或加热的方法中和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使其不能再在人体内繁殖,狂犬疫苗就使用了这个方法。灭活病毒的化学制剂是β-丙酰内酯或福尔马林。除狂犬病疫苗外,这一组还有许多成员: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和甲型肝炎疫苗。很显然,这些疫苗的制备相对容易,不用对病毒做任何改变,只要灭活就可以了。但其劣势在于产生的免疫力非常低,因此就需要疫苗内含有大量病毒才行(大剂量的病毒是较难获得的)。同时还需要多次接种,因为灭活疫苗产生的免疫期限远低于减毒活疫苗。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