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超越新古典——从批判走向建构
1981年年底我负笈美国,选择攻读经济学,其实我当时还有另外一个想法,是读神经心理学。经历了各类革命的大折腾,把自己的选择限定在这两个领域其实是很自然的。当时的国情是惊人的不堪:谋求摆脱国家困乏和国民屈辱,选择学经济学的理由很充分;而追人为什么顷刻之间就能变得翻云覆雨一一试图理解“人性究竟是怎么回事”则成了我问津神经心理学的冲动:人脑到底是受什么驱动又怎样掌控人的行为? 其时的美国,经济和社会价值观的钟摆也在摇摆,因政府干预过度、政策失灵引起的经济滞胀而逆转,朝市场和个人自由的方向回摆。任由市场和强者主导社会分配的主张于是畅行其道,把自利与效率与理性等同了起来。而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在当年留美的大陆学者来说,自是水到渠成之事。所以非得审视和琢磨市场经济良久,人们是很难从中摆脱出来,进而省悟到“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的。 引自 第1章导论:超越新古典——从批判走向建构 学习和研究确是需要动机驱动的,否则就会陷入摇摆不定的内在冲突,平白耗费能量。
如果说人终其一生自利活动占了主导地位的假定还大致不算离谱的话,那么人是否无时无刻不在积累钱财,雨且积得越多越善?“理性假定”的第二层意思是否合理,至今仍是质疑不断。起们追求的“利”,未必尽能用钱财来度量。在逻辑上人们不难推导,追求一项任务的效率和任务本身是否值得追求并不一定是互相依存的,效率不必等于效果,更不等同于正当和合理性。 引自 第1章导论:超越新古典——从批判走向建构 经济人假设大概只是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是抽丝剥茧后的结果,毕竟每一个方面都考虑的话,不利于分析本质,把握核心。
个问题于是接踵而来,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庞大建筑何以能够构建在这么个不靠谱的理性假定上而不坍陷,还会长久盘桓下去?对这样富有挑意味的质,一个颇具糖塞意味的回答是,经济学和许多涉及人类根本价值的领域,诸如探究生命的意义何在、来源于何、宇宙是否为人类生存オ有价值之类的,同样是建筑在信念上的既难以证实又不易证伪。一个鲜活的例证是,2008年的金融海啸发生后经济学面对责难,之后却安然渡过难关的经历,再次验证了它的这个本质属性。人们发觉,经济学不止缺乏能力来预测市场何时崩塌,它甚至不能很好地诠释发生过的事件。人们在试图找出历史教训,追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事件的起因、成因,以及其后怎样走出萧条、究竟什么措施起了作用时,各派的说辞 仍旧南辕北辙,结论淆乱不堪。 引自 第1章导论:超越新古典——从批判走向建构 这个确实如此,包括心理学领域很多也都是建立在信念之上,难以证实有不易证伪的。
一张图凝炼一个章节
75人阅读
Dong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5页 1.3三大技术工具
传统经济学两大技术工具:数理;计量 新兴经济学三大技术工具:行为实验;脑成像;计算机仿真...
-
第8页 1.2三大分析范式
1.传统经济学三个基本分析范式:成本、收益、均衡(这种范式下所谓经济分析就是通过数学工具...
-
第1章导论:超越新古典——从批判走向建构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