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他者”:“第三世界批评”阅读笔记 050
作为一种第三世界的寓言式文本,其无可弥合的裂隙呈现为银幕上的反人而必毁的乡村永远显现着一份温馨、美好,如同一段古老的谣曲,充满了魅人的质朴、醇厚与和谐,而作为拯救力量的城市却冰冷、乏味、孱弱而伪善。事实上,当第四代导演试图呈现一个互相“叠印着”的“古老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叫时,他们已经在其文本中引人了双重历史观与双重观点:一边是决定论、阶段论的线性历史观,其核心话语在于人类进步,以及对于人性、科学与工业文明的信赖。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进程,正是对古老农业社会的拯救。在这一观点中,他们对老中国的生存方式、价值体系、陈规陋俗充满厌恶与仇恨。而另一边则是民族的古老的自然历史观,一种声声相息、代代相传的生存,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一份平实、质朴、醇厚的人情。如果历史循环亦如日出日落、四季更迭,那么它未始不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格局。而城市——工业文明——则更像是一种非人的、至少是非自然的存在。如果说,在前一视野中,城市文明、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救赎那么在后一视野中,乡村一一古朴的民族生存一一则意味着心灵的归属生命的依托。事实上,第四代所提供的是一种分裂的文本:其中并置着彼此对立冲突的都市与乡村,同时又分别呈现为两种视野中的残损的乌托邦,它们分别指称着拯救与归属。然而,有所归属就意味着拒绝拯救,而拯救的降临,就意味着心之故园的沉沦。事实上,这正是两套话语的冲突:一边是关于人类的、关于进步与现代化的;另一边则是民族的、自然的、传统的。在第四代文本中,前者作为一种“古旧的”第一世界的话语是想象的他者的显影,而后者则是一种充满了怀旧情调与挽歌意味的民族主义的微弱抗议。有趣之处在于,第四代导演的电影文本中,历史拯救分来自科学/文明/进步与人道主义——欧美世界的舶来的话语;有趣的是它们属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工业化时代——的梦想。而如此渴望“告別十九世纪”的第四代艺术家,却被牢牢地缚在一个无法告别的“十九世纪”之上。如果说,第四代的文本将老中国、古老的乡村、民族的故园呈现为一个注定沉没的世界,那么,它所提供的拯救一一科学进步与人道主义ー一亦是一个已经沉没的世界,它是早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化尸炉中烧成片片黑灰的西方之梦。于是,这是双重沉沦中的拯救、某种有的拯救。它向我们表明,在第四代的大部分电影文本中,第一世界的存在,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经济渗透,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视点,都尚未成为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存在,它仍然是一个想象的他者如第四代影片中的乡村,也只是记忆、梦想与童话补缀成的残片。这尚不是、尽管开始接近于杰姆逊所谓的民族寓言;它在两个“想象的能指”间的徘徊,已寓言式地向我们透露了新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无所附着的真实境况。 引自 遭遇“他者”:“第三世界批评”阅读笔记 050
62人阅读
准点下班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性别与叙事: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 066
新中国的建立,使女性群体全面登临了久遭拒绝与放逐的社会舞台,一蹴而挣脱了昧无名的历史地...
-
性别与叙事: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 066
在新中国初年妇女解放的话语中,新中国的建立不仅意味着女性遭奴役的历史命运的终结,似乎同...
-
遭遇“他者”:“第三世界批评”阅读笔记 050
-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019
然而,要将“文化大革命”作为1980年代中国社会与第五代重要的心理参数及语境来理解,一个必...
-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 019
因此,第五代电影艺术家以《一个和八个》作为他们的发轫之作就不足为奇了,就其被述事件而言...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