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纪事读书笔记45个
◆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二
>>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 光荣
>> “有人觉着这仗打的没头没边,这是因为他没把这打仗看成是自家的事。人们光愿意早些胜利,问别人:什么时候打败蒋介石?这问自己就行了。我们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我们坚决,我们给前方的战士助劲,胜利就来得快;我们不助劲,光叫前方的战士们自己去打,那胜利就来得慢了。这只要看我们每个人尽的力量和出的心就行了。“战士们从村里出去,除去他的爹娘,有些人把他们忘记了,以为他们是办自己的事去了,也不管他们哪天回来。不该这样,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念着他们,帮助他们的家,他们是为我们每个人打仗。
>> “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不明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了饭吃;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我们这才有了饭吃。
◆ 嘱咐
>> 回来,插好了隔山门。院子里那挤在窝里的鸡们,有时转动扑腾。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她一直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人家借来,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一家团聚。”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惟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 采蒲台
>> 不能叫敌人捉到!我留下清白的身子,你争取英雄的称号!
◆ 采蒲台的苇
>>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这些芦苇在以前运到南方北方,全国的凉棚上的,炕上的,包裹货物的席子,都是这里出产的。
>> “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开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 渔民的生活
>> 我无数次看见男人打鱼回来,坐在门前织席的女人,已经在呼唤女孩子升火给爹烘烤衣衫。黄昏一如清晨,他们的生活,美满愉快。
◆ 正月
>> 机子从木匠手里出生到现在,整整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间,我们祖国的历史有过重大的变化,这机子却陪伴了三代的女人;陪伴她们痛苦,陪伴她们希望。它叫小锅台烟熏火燎,全身变成黑色的了。它眼望着大娘在生产以前,用一角破席堵住窗台的风口;在生产以后,拆毁了半个破鸡筐才煮熟一碗半饭汤。它看见大娘的两个女儿在出嫁的头一天晚上,才在机子上织成一条陪送的花裤。一百年来,它没有听见过歌声。
◆ 2
>> 大娘受苦,可是个结实人,快乐人,两只大脚板,走在路上,好像不着地,千斤的重担,并没有能把她压倒。快六十了,牙口很齐全,硬饼子小葱,一咬就两断,在人面前还好吃个炒豆什么的
◆ 2
>> 在五月麦黄的日子,冀中平原上,打得天昏地暗,打得树木脱枝落叶,道沟里鲜血滴滴。
>> 太阳刚刚升出地面。太阳一升出地面,平原就在同一个时刻,承受了它的光辉。太阳光像流水一样,从麦田、道沟、村庄和树木的身上流过。
◆ 5
>> 小胜儿放下活计,转过身来,她的眼睛在黑影里放光。在这样的夜晚,敌人正在附近村庄放火,在田野、村庄、树林、草垛里搜捕杀害冀中的人民……
◆ 山地回忆
>> 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苋。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 吴召儿
>> 留在记忆里的生活,今天就是财宝。
◆ 神仙山
>> 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 我望到顶上去。那和天交界的地方,有一点红红的摇动的灯光;那灯光不是她指出,几乎不能同星星分别开。望见这个灯光,我们都有了勇气,有了力量;它强烈地吸引着我们前进,到它那里去。
◆ 截击
>> 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 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 村歌
>> “老百姓看得近,光愿意六月里摘瓜,不愿意二月里种籽。什么事也不愿意下本钱。这几天,大伙浇着园,越来越劲小了,都说是白费力。我说换大辘辘,他们说没水;我说掏井,他们说胶泥底白掏;我说安管子,他们说安不起。我说托人到端村去买竹子,我自己学做,自己学安,可以省下很多钱。就是这样,组里人们还是不大乐意。”停了一会,他又笑着说,“一步一步来呗,着急不行!可是天这样旱,不着急行吗!”
>> 她睡着,大声打着呼噜。她做了一个梦,梦见李三从井里掏出很多东西,里面有李三使用的洋锯洋刨,有她使用的洋机子和洋纺车。她坐在井台上试一试,那纺车转得是那样快,出的线是那样匀,那样细,双眉她们围着她跳着笑着,夸奖着。纺车转着,变成了大水车,水像瀑泉一样涌出来,流到她家那块小晚谷地里去;小晚谷一喝水,立时抬起头来,在风里摇摆着,小晚谷变成一群小孩子,穿着花红柳绿的衣裳,打着花棍扭秧歌。孩子们也围着她跳,也围着李三跳;她抱起一个男的,李三抱起一个女的。她凑近李三说:我们都是四十开外的人了,还没有一个孩子,我们就要了这两个小孩吧!
她睡着,把一只胖胖的胳膀放在李三的胸膛上。
◆ 下篇 复查以后
>> 大平原的田野,叫庄稼涨满,只有在大平原上才能见到的圆大鲜红的太阳,照着红的高粱、黄的谷、正在开放的棉花。一切都要成熟。红光从大地平铺过来,一直到远远的东方去。
>> 你是无事忙,天生的自找罪受!”大顺义说,“这么多大骡子大马,这么多代耕队,你替群众服务,群众就不该给你解决困难?你支一支嘴,一顿饭的工夫用不了,就给咱耕了!你懒得说话!”
>> 李三一时觉得又累又烦。他忽然想起毛主席。他想:他领导革命,指挥千军万马,教育着这么些个党员群众,他是怎么着工作哩?他会不会累?会不会烦?李三在心里笑了,他自己有点羞惭,勇气和力量也在这时振作了。
>>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
>>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 蒿儿梁
>> 在这里,可以看见无数的、像蒿儿梁那样小小的村庄,像一片片的落叶,粘在各个山的向阳处。可以看见台顶远处大寺院的粉墙琉璃,可以看见川里的河流,河流两岸平坦的稻田,和地主们青楼瓦舍的庄院。
>> 千万条山谷,纵横在他的眼前,那山谷里起起伏伏,响着一种强烈的风声。冰雪伏藏在她的怀里,阳光照在她的脊背上。瀑布,是为了养育她的儿女,永远流不尽的乳浆,现在结了冰,一直垂到她的脚底!
◆ 2
>> 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散的种子。
◆ 碑
>> 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 老胡的事
>> 他虽然还只有三十几岁,却像四五十岁的人了,脸色干皱得像没发育好就遇到了酷旱的瓜皮,纵有多少雨水再给它浇灌,也还洗刷不去那上面的暗淡。又涂着一层烟灰,就更显得瘦弱。
>> 她的身子里好像被过多的青春鼓动,放散到一举一动上,适合着她的年岁。
>> 在老胡的心里,那个热爱劳动的小梅和热爱战斗的妹妹的形象,她们的颜色,是浓艳的花也不能比,月也不能比;无比的壮大,山也不能比,水也不能比了。
◆ 邢兰
>> 更清楚地说来,邢兰是这样一个人,当有什么事或是有什么工作派到这村里来,他并不是事先说话,或是表现自己,只是在别人不发表意见的时候,他表示了意见,在别人不高兴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他把这件工作担负起来。
>> 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馋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馋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只有从幼小在冷淡里长成的人,他才爬上树梢吹起口琴。
◆ 香菊的母亲
>> 农村的贫苦人家是充满悲剧的,有妻室常常更加深了这悲痛。
◆ 新安游记
>> 冰连地结的新安,有一种强烈的英雄悲壮的风云,使人向往不止。
◆ 战士
>>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