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边缘人群的漂移:谁是羌人
历史学者常争辩氏、羌是否为一个民族,或白马是羌人还是氐人。事实上,汉魏晋时期氏、、夷都是当时华夏之人对异族的称号,而非某族群自称。因此这是基于中原王朝与华夏边缘人群的互动,中原之人对其边缘人群的认知、分类与命名。《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某一羌人祖先(印)的后商,代代生养、分支、迁徙而形成整个西南地区的羌人,此应非历史事实。一个族群是由其“共同祖先”一代代“生”成一一这是人们对“族群”的误解。这种误解,使得许多近代民族史学者努力追溯某些民族的共同起源,也曾使得《后汉书・西羌传》的作者以“无弋爱剑的后代”将从青海河湟到云南北部的一些“羌人”联系在一起。 在商代,商人曾称西方人群或西方某一人群为羌。羌是商人的异族概念所以在商亡之后,羌这个概念便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商末,戎起初可能指渭水流域善战、好战的人群,包括姜与姬。在周克商之后,以姬姓周人为的人群开始东方化,相对的,未东方化的戎逐渐被视为异族或野蛮人。因此“戎”逐渐成为西方或北方异族的代名词。在公元前771年之后,华夏与戎的族群界线完全确立。在秦人与被其征服的戎人都成为华夏域中之民时,华夏的西方族群边界需要重新定义。这个新的族群边界被称作“羌”;商代文献中的“以羌”,在战国时被误为氏羌,用来指传说中的西方民族。稍后,当华夏认识陇山以西的人群时,他们称天水到洮河、白龙江一带的人为与羌,氏在东而羌在西。这个过程大约完成在秦与汉初。 当汉代中国的势力逐渐扩张至甘肃河西走廊、西域,青海地区的河湟,以及今四川南部、云南北部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并与当地人群有往来接触时,原来被称作戎、氐羌或羌的西方华夏边缘人群不断被纳入华夏帝国,而成为郡县之民,于是汉代中原人心目中“羌”的地理人群概念也向西漂移。陇西是一个出发点,汉代人心目中“羌”的地理人群概念由此向3个方向扩张。往西北,在西汉中期“羌中”这个地理概念由西移往河西走廊。往西方,西汉中晚期之后羌人逐渐成为河湟土著的代名词。在西南方面,汉代人目中的“”由甘肃南部扩及四川北部,“羌”的地理人群概念则沿汉帝国西疆南移。终于,在《后汉书・西羌传》的写作时代,大约是汉末魏晋时期,所有在广汉、蜀、越郡之西(约当川、滇之青藏高原东缘)的人群都成为羌”了 如果我们将汉代的河湟羌、参狼羌、白马羌,大胖夷种、龙桥、薄申等羌与旄牛羌,由北至南连成一道线,这条线便是汉代以“羌”的异族概念来划分的华夏西方族群边缘。由商代到东汉,这条线由豫西、晋南逐步西移,所过之处的人群都成了华夏(或华夏域中之民),终于在汉末魏晋时它移到青藏高原的东缘(见图十) 引自 第十章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
260人阅读
矢折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八章 华夏对西周的记忆与失忆
周王室东迁,开启了中国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犬戎之祸造成这样的局面,因此这事成为春秋...
-
第九章 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
在第三章中我曾提及,“文物”常被人们用为记忆的媒介。出于墓葬与窖藏的文物,可说是有意被...
-
第十章 边缘人群的漂移:谁是羌人
-
第十一章 汉人的形成:汉代华夏对四方异族的多元想象
汉代华夏边缘的形成 汉代华夏对四方异族的描述,也就是以“哪些人不是华夏”来定义“谁是华夏...
-
第十四章 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最后,我由几方面来总结本章论述。首先,在此华夏边缘,20世纪上半叶本地汉与非汉之间区分模...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