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重建》摘录
一、匮乏经济
位育
一个团体的生活方式是这团体对它处境的位育(在孔庙的大成殿前有一个匾写着“中和位育”。 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文化是位育的设备和工具。文化中的价值体系也应当作这样看法。当然在任何文化中有些价值观念是出于人类集体生活的基础上,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日,这些价值观念的效用也存在一日。但是在任何文化中也必然有一些价值观念是用来位育暂时性的处境的。处境有变,这些价值也会失其效用。 引自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代序) 匮乏经济
匮乏和丰裕,并不单指生活程度的高下,而是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是指不断地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 在这两种经济中所养成的基本态度是不同的,价值体系是不同的。在匮乏经济中主要的态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在丰裕经济中所维持的精神是“无餍求得”。 引自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代序) 传统匮乏经济的形成有着许多条件。首先,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给于土地的。土地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中国资源的供给。其次,我们可耕地的面积受着地理的限制。 悠久的历史固然是我们的骄傲,但这骄傲并不该迷眩了我们为此所担负的代价。这个旧世界是一个匮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资源。 引自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代序) 土地所需劳力的分量是跟着农业技术而改变的。若是农业中工具改进,或是应用其他动力,所需维持的人口也可减低。但是,在这里我们却碰着了一种恶性循环。农业里所应用人力的成分愈高,农闲时失业的劳力也愈多。这些劳工自然不能饿了肚子等农忙,他们必须寻找利用多余劳力的机会。人多事少,使劳力的价值降低。劳力便宜,节省劳力的工具不必发生,即使发生了也经不起人力的竞争,不值得应用。不进步的技术限制了技术的进步,结果是技术的停顿。技术停顿和匮乏经济互为因果,一直维持了几千年的中国的社会。 引自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代序) 匮乏经济是封闭的、静止的经济,而丰裕经济却是扩展的、动的经济。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洋,代表着一个扩展的过程,一个无孔不入的进取性的力量 引自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代序) 技术是人利用自然的方法,重视技术,发展技术是出一种人对自然的新关系。匮乏经济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在位育的方式上是修己以顺天,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应付有限的资源;在丰裕经济中则相反,是修天以顺己,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 引自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代序) 劳力愈多,技术愈不发达,技术愈不发达,劳力也愈多;在丰裕经济中也有一种循环:科学愈发达,技术愈进步,技术愈进步,科学也愈发达。 引自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代序)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发生科学,绝不是中国人心思不灵,手脚不巧,而是中国的匮乏经济和儒家的知足教条配上了,使我们不去注重人和自然间的问题,而去注重人和人间的位育问题了。 引自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代序) 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在接受西洋文化上还没有显著的成效,在我看来,是在我们匮乏经济的恶性循环并没有打破,非但没有在经济上得到解放,反而因为和现代工业国家接触之后,更形穷困。在这生产力日降,生活程度日落的处境中,绝不会有“现代化”的希望的。 引自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代序) 二、乡村、城市、都会
中国人口的繁殖,使乡间的劳力过剩。过剩的劳力在只有农业和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的传统经济中并不能离开乡村,他们尽力地以降低生活程度为手段向别人争取工作机会。劳力成本的降落,使一部分稍有一些土地的人付出很低的代价就可以得到脱离劳作的机会了。 引自 乡村·市镇·都会 地主们集居到这类城里来了之后,增添了这类社区的经济特色。他们在四乡带来了财富,而且经常地依靠地租,吸收着四乡的农产品。这笔财富一部分是被地主们所消费了,一部分被利用来成为继续吸引四乡财富的金融力量。 为了地主消费的需要在城里或城的附近发生了手工业的区域。他们从事于各种日用品的生产,供给地主们消耗。地主集中的数目多,财富集中的力量雄厚,这类手工业也愈发达,手艺也愈精细,种类也愈多。成都、苏州、杭州、扬州等可以作这类“城”的最发达的形式。为了各个城里货物的流通,以及各地比较珍贵的土产的收集,在这种城里商业也发达了起来。这种城的经济基础是建筑在大量不从事生产的消费者身上,消费的力量是从土地的剥削关系里收吸来的。 引自 论城·市·镇 米行在性质上也富于金融性质,在谷贱时向乡间收米,米贵再卖给乡间 引自 论城·市·镇 三、双轨政治
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 引自 基层行政的僵化 中国以往的专制政治中有着两道防线,使可能成为暴君的皇帝不致成为暴君。第一道防线是政治哲学里的无为主义。 在法律范围管不住皇帝的专制政治下,政府的有为只是在自上而下的单轨上开快车。政府所做的事是否能为人民所接受无从知道,而且即使有一些政策是人民所拥护的,但是人民并没有保证每一个政策都是合于他们意思的。单轨上的火车开快了,一旦开出了民意之外,遭殃的还是人民。天下没有人能信任无法控制的野马,是有理由的。西洋的政治史是加强对权力的控制,使它逐渐向民意负责,那就是宪法;中国的政治史是软禁权力,使它不出乱子,以政治的无为主义来代替宪法。 引自 基层行政的僵化 我们以往的政治一方面在精神上牢笼了政权,另一方面又在行政机构的范围上加以极严重的限制,那是把集权的中央悬空起来,不使它进入人民日常有关的地方公益范围之中。中央所派遣的官员到知县为止,不再下去了。自上向下的单轨只筑到县衙门就停了,并不到每家人家大门前或大门之内的。 引自 基层行政的僵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结构是有着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两层。二、中央所做的事是极有限的,地方上的公益不受中央的干涉,由自治团体管理。三、表面上,我们只看见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执行政府命令,但是事实上,一到政令和人民接触时,在差人和乡约的特殊机构中,转入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轨道并不在政府之内,但是其效力却很大的,就是中国政治中极重要的人物——绅士。绅士可以从一切社会关系:亲戚、同乡、同年等等,把压力透到上层,一直可以到皇帝本人。四、自治团体是由当地人民具体需要中发生的,而且享受着地方人民所授予的权力,不受中央干涉。于是人民对于“天高皇帝远”的中央权力极少接触,履行了有限的义务后,可以鼓腹而歌,帝力于我何有哉! 引自 基层行政的僵化 四、乡土复员(人才)
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本来包含着赖以维持其健全性的习惯、制度、道德、人才,曾在过去百年中,也不断地受到一种被损蚀和冲洗的作用,结果剩下了贫穷、疾病、压迫和痛苦。 引自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从社会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不论是人才还是物资,如果像矿苗一样只取不回,经过一个时候这地方必定会荒芜。取与回的循环可以很广,很复杂,但是却不能转不过来。 一个健全的和能平衡的文化必须站在有机循环的基础上。 引自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为我们乡土社会保持着地方人才。这些人物即使跃登龙门,也并不忘本;不但不损蚀本乡的元力,送往外洋,而且对于根源的保卫和培养时常看成一种责任。因之,常有一地有了一个成名的人物,所谓开了风气,接着会有相当长的时期,人才辈出的。循环作育,蔚为大观。人才不脱离草根,使中国文化能深入地方,也使人才的来源充沛浩阔。 引自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以前保留在地方上的人才被吸走了;原来应当回到地方上去发生领导作用的人,离乡背井,不回来了。一期又一期的损蚀冲洗,发生了那些渣滓,腐化了中国社会的基层乡土。 引自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我们的大学多少也难免有此情形,所不同的是大都市中吸收新人物的能力比县城里大一些,除了当教员之外还有衙门、工厂里可以找职员做,但是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他们并没利用新知识去改良传统社会,一是产生了一批寄生性的“团阀”阶层,既不能从生产去获取生活,只有用权势去获取财富了。 从这方面说,现在这种教育不但没有做到把中国现代化的任务,反而发生了一种副作用,成了吸收乡间人才外出的机构,有一点像“采矿”,损蚀了乡土社会。 引自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五、黎民不饥不寒的健康水准
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了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一个自己没有土地的小农场上的佃户,在男耕女织的农工合作下,勉强能达到他们生活的小康水准,同时也使传统的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并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 中国传统社会能很久地维持着这配合,那是因为它至少可以给在这种经济里生活的人不饥不寒的小康的生活。任何经济结构如果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民生,是绝不能持久的。 引自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地主灭亡的必然性:
看不见的是没有声音的西洋工业势力,它打碎了传统有机配合中的一个齿轮,那一个地主本来不关心而其实是保证他们特权的齿轮,乡土工业。 引自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如果不能挽回我们在衰亡中的工业,本来间接依靠原有乡土工业,通过地租形式,而维持的地主阶层,迟早是会被打击而消灭的。这些地主并不能自己去耕种土地,而得假手于农民,这片土地又不能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双重人物,地主却不能采取消灭佃户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没有了地主的农民还是可以耕种土地——所以在地主和农民的争斗中,农民必然占据优势的。从理论上说,地租原是在土地能在供养耕者之外还有剩余的情形下发生的。可是中国的租佃制度却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而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所以乡土工业崩溃实在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注定了地主阶层的命运。 引自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中国地主阶层踟蹰不进,因循苟且,不能毅然在工业里自谋合理的出路,有外在和内在的两层原因。外在的原因是西洋雄厚的工业势力和复杂的国际政治。 内在的原因,那是地主阶层的生活方式、理想、抱负和知识所给予他们的束缚。 特权所给人的享受会向灵魂深处索取它的代价。它腐蚀握有特权者的个人的志气,它也腐蚀维持这特权的社会的活力。 引自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中国地主阶层并不是一个突出的特权集团,而是经了长久的位育,在内有着免疫性,在外有着一道道的防线,使他们可以在一个稳定的农业经济里,过着寄生性的生活。 但是因为它们的专门化,一旦环境改变了,也常是最先淘汰的,它们没有积极谋适应的能力。当我着手分析社会上寄生性的特权阶层时,也不免常引起这种感觉;他们的生存和繁荣不是靠他们个体的能力,而是靠着微妙的制度上的搭配。因之,他们对制度上的变革必然是厌恶的,保守性也特别强。 引自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贱视技术是维持稳定的社会所必需的条件。贱视技术的结果使地主阶层里的人物和工艺隔离了。工艺是人和自然的接触,改造自然以为己用的活动。生产活动也就是取用于自然的活动,所以基本上是工艺性的。脱离了生产的地主阶层无须讲求工艺,转而因害怕工艺的发达会威胁他们利益所寄托的社会结构。嫉视工艺,称之为淫巧,称之为末技,称之为玩物丧志,不但把社会上可能的技术进步遏制了,而且自己和自然之间立下了一道鸿沟。于是文艺代替了工艺。文艺是象征标记的玩弄。工艺本来也不能完全不求助于象征标记,算术和科学是从工艺里发生出来的,但是这里的象征标记最后要在自然现象里实证的,只是手段性的;文艺里的象征标记却不须实证,它们可以直接给人感情和思维上的满足。对自然本身缺乏实用性的兴趣,使实证的科学,甚至写实的艺术,都无从发达。中国传统以地主阶层为基础的思想和学术,很深刻地表现着这种特性。 引自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被称为“资格”的鸿沟,反映出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的素质,我想,这也是阻碍着中国工业现代化的一个不太使人自觉,实际上却极致命的势力。 引自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六、工业下乡
合作经济
所谓乡土工业包括下列几个要素:(一)一个农家可以不必放弃他们的农业而参加工业;(二)所以地点是分散在乡村里或乡村附近;(三)这种工业的所有权是属于参加这工业的农民的,所以应当是合作性质的;(四)这种工业的原料主要是由农民自己可以供给的;(五)最主要的是这工业所得到的收益是能最广地分配给农民。 引自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技术的改变,不但会影响工业的区位,而且会改变工业组织的结构和财富的分配方式。新技术常会成为少数人的特有机会,造成社会新的分化形态。 碾是除去谷类外皮和把谷粒碾成粉屑的过程,在农业中是一种极基本的工作。传统的技术大多用人力和畜力,但在公元3世纪中叶,司马昭当权时,已有人发明了利用水力来碾谷类的技术。这在中国经济史中是极重要的,因为传统的生产技术中,唯一被利用的无生能力就是水力。用水力代替人力,据当时估计,可以有百倍的利益。 水碓(duì )规模大,建造时需要资本;水道不是私家的,利用水力需要权力;利益大,引诱人,争得凶,需要不怕势力的地位。 这新的技术一方面引起了和农家水利的需要的冲突,另一方面引起了权贵间的争夺。这种专以谋利为目的的新工业,并不能和农业的需要相配合。 从唐开始,我们看到政府一再下令拆除水碓,宋金皆著为禁令。这个新技术也就逐渐衰落。 一个技术如果不能配合在人民的需要里,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之用,被冻结还算是幸事。 引自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在一个充分利用体力劳动的经济里,引入一种新的动力,必然会有许多出卖劳力的人失去出卖劳力的机会。这些人如果分得到新动力,或是可以得到其他不必再靠劳力(指以体力作生产动力)去谋生的工作机会,我们可以说对他们是一种解放。没有人应当主张维持体力劳动的经济,对于新技术自没有反对的理由,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新技术如果没有新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分配方式)相配合,也极可能引起对人民生活上有害结果。 引自 乡土工业的新型式 七、资本
这一大片土地的生产中至少有一半并不进入生产者的消费中。这样说我们可以有一个约略的估计,就是中国土地上至少有1/4的收获在地租项目及类似的剥削制度下脱离了生产者的掌握。结果使一半的农民不够靠所剩余的一部分来维持生活,不能不借贷过活。 我们如果要从事减少消费者数目入手来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最先应当淘汰的自是消费最多、生产最少的分子,以以往及现有的情形说,就是这占人口1/10的地主阶层。 引自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我们今后经济复兴的根本纲领,那就是:保证每个人能得到不饥不寒的水准,同时也要保证在这水准上的剩余能储蓄起来有效地积聚和利用成为资本。这两个纲领其实是相成的。 引自 节约储蓄的保证 把土地给渴望土地的人,把生活中节约下来的财富创立他们自己能支配、能保障他们生活的资本。土地里能吸收的资本是有限的,多余下来的,并不应像以往一般地在土地权的转手上叉麻将,而得开出一条广大的投资领域,那就是我在乡土复员论中一再提出的乡土工业。 集体性的生产和经营还得从每个人体悉了它的利益之后才能有基础。集体生产有了基础,乡土经济才能迈进一步。 我们可以自力更生,但是先得爱护和培植这力量,把传统损蚀这力量的土地制度改革了,更从传统勤俭的美德下手,在所得归所有者支配的奖励下,表现出这美德的实际利益。在乡土基层上着手开始积聚资本,充实生产,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才有着落。 引自 节约储蓄的保证 八、总结
文化的改革并不能一切从头做起,也不能在空地上造好了新形式,然后搬进来应用,文化改革是推陈出新。新的得在旧的上边改出来。历史的绵续性确是急求改革的企图的累赘。可是事实上却 并不能避免这些拖住文化的旧东西、旧习惯。这些是客观的限制。只有认识限制才能得到自由。认识限制并不等于顺服限制,而是在知己知彼的较量中去克服限制的必须步骤。 事实上又不然,它(上海)从生产者手上拿来的输出原料运了出去,并不拿相等价值的输入还给生产者。它白拿了东西,和外国做了买卖,得到的洋货却自己消费了。这种商埠和“城”不同的地方是在前者所消费的并不仰仗自己经济区域里的制造品,而后者的消费品还是在自己区域里制造出来的。商埠的经济作用是以洋货代替土货,在地主之外加上一种买来。 我们只要想工业这样落后的上海能维持这样的人口,它绝不可能是自给自足的,它是被供养着的,用了从乡村里的剥削出来的财富,到外国去换了工业品来,在“租界”里消费,这是“商埠”异于“都会”的特性。这是城乡相克的形式。 现代都会是现代化工业的产品,一个没有工业化的区域里不能发生纽约伦敦之类的都会的。商埠都是工业化的区域侵入另一个结构上还维持着封建性的劣势经济区域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特殊性质的社区。 两道防线是“无为政治”和“绅权缓冲”。 如果工业建设的资本得由广大农民节约储蓄出来,最有效的办法是让这些资本直接由积聚者投在他们可以看到的乡土工业里。至于重工业的建设依实际情况说总得由政府去经营,如果政府不能把握住一笔大的资本(不从豪门积聚的财富里征收得来,就得从国际借款上想法),就得慢慢靠人民的节约储蓄。 乡土要重建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引自 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覆
21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