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版读
>> 如果军需税收总收总发,国内的交通通讯必然相应而有较大的进步,次之则银行业、保险业就会应客观的需要而产生,商业组织和法律也会有所发展。
>> 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 笔者以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 徒步的低级官员,从六部衙门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达时喘息未定
———一里半=七八百米?😂古代官员的身体素质…
>> 鸿胪寺
《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
>> 仪注
仪注,大抵是即将行用之礼仪,每次大礼进行之前,总要先撰仪注。仪注是礼中之仪,讲究的是进退俯仰、登降折旋的仪节。
>>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 侍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
———君心难测啊……
>> 他发现,他和他的母后曾误信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是出于保障皇位的忠诚,而现在看来,张居正不过是出于卑鄙的动机而卖友求荣,纯粹是一个玩弄阴谋与权术的人。
其实哪有什么非黑即白,完全的忠诚或者完全的奸佞。无非是权力催生欲望越来越大,而良心与责任越来越少罢了
>> 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
>> 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
———后文所述,如今亦是。同乡,同门…关系大国,人情大国。
>> 从客观条件来看,张居正之引用私人,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张居正任用自己人是为了改革为了国家,而后期却成为诽谤其培养势力的摇篮
>> 张居正按照过去的眼光仍然把文官集团当作行政工具,对其中最孚众望的人物不加尊敬,就使自己陷于孤立的地位。
>> 文官的双重性格:即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则有阴。
>> 皇帝的放弃职责并没有使政府陷于瘫痪。文官集团有它多年来形成的自动控制程序。
>> 针对文官的双重性格,需要给予物质上的报酬使他们乐于效劳,也要动员他们的精神力量,使他们根据伦理道德的观念尽忠国事。这两项目标的出发点已有分歧,而皇帝能用来达到目标的手段也极为有限,概言之,不出于人事的升降和礼仪的举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