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楷书
及至汉代,篆书开始仅限于特殊场合使用,隶书则专供实用,甚至被称为“今文”。虽然如此,之后隶书也渐渐使人感到还不够方便,“草书”就诞生了。草书比隶书更加连笔化,因而更加实用。而另一方面,作为实用书体的隶书随着时间推移,被加以艺术打磨,加以笔势的起伏和修饰,向艺术性书法发展。这样的书法被称为“八分书”,产生于东汉时代。一直被我们称为隶书的东汉碑文,就是这种八分书。而兴起于西汉的草书,经东汉完善最终也形成了艺术性的书法,就是所谓的“章草”。而将“八分书”的笔画简化,就变成随后兴起的“真书”,即楷书。六朝至唐代,习惯上,相对于“八分”,这种新书体仍被称为隶书。或许是因为就像篆书简化形成汉代的隶书一样,这种新书体是由八分书简化而成的实用书体,基于这种意义,也称为隶书。“真书”产生于东汉末期或魏前后,魏钟繇留下了以此体写就的书迹。钟繇的笔迹显示出这种字体也是起始于实用,不久又趋于艺术化。而它作为晋唐以来艺术性书体之一大为盛行,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P10-11
7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