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壁画从初绘至清代重绘的演变脉络
华严经变情节在寺庙中的绘制始于盛唐,盛行于中晚唐,终于宋。画面罗列九铺说法图,它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处九会。 在敦煌壁画中绘制《华严经》七地九绘说法图内容的洞窟皆属唐、中晚唐、五代及宋代洞窟。且在绘制《华严经》七地九会说法图的同时多要绘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元代绘画与文人画最为突出,对于民间绘画以及绘壁之事,认为是画之下者,文人士大夫出身的画家,皆不屑于壁上绘画。 由于明代宗教雕塑比之壁画发展,更为兴盛。在了然和尚的努力下,殿内新增了三尊木质塑像。明正统十三年至景泰五年,斯寺僧资宝和尚又塑泥佛二尊及二十诸天立像,并彩绘了天花平棋藻井和檐拱,这些彩绘至今粲然若新。
69人阅读
忠魂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第四节 云冈模式
佛教徒不但可以摆脱沉重的苛捐杂税,逃脱刑事的惩罚,还可以跳出乱世的纠葛,佛教的众生平等...
-
第二章第二节 辽金佛教造像的风格和审美特点
综观辽金时期的佛教造像具备这样的造像风格:一,体例较大,主尊突出,空间布局以佛为中心,...
-
华严寺壁画从初绘至清代重绘的演变脉络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