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1927
杀杀菌M (生气不如攒钱。)
读过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版)
1. 比较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与近代史上的白话文运动的异同。
2. 分别阐释胡适、陈独秀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贡献。
3. 五四文学革命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变化?
4.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各有哪些文学主张?它们各自给中国新文学作了哪些突出地贡献? 3
5. 阅读周作人《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重要文章,思考思想革命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6. 试述胡适对于白话诗的贡献与局限
7. 试述初期白话诗的特点
8. 郭沫若的《女神》对白话诗的发展有何意义?
9. 闻一多对于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创作上的贡献。
10. 徐志摩诗歌的抒情特点。
11.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对白话诗有何贡献。
12. 怎样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文学转向?为什么说他早期的五篇文言文论文记载着他转向文学的心路历程?
13. 为什么说鲁迅小说创作是“始于呐喊,至于彷徨,终于孤独”?试做论述。
14. 为什么说鲁迅小说实现了中国小说在叙事模式上的现代转向?
15. 鲁迅小说是怎样“使象征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
16. 为什么说阿Q是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人灵魂?
17. 试述“油滑”的创作态度在《故事新编》中的表现。
18. 简述五四“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
19. 以《超人》为例,评析“爱的哲学”在冰心创作中的得失
20. 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的宗教色彩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1. 你是如何看待叶圣陶小说中的“倪焕之”这一人物形象的?
2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鲁迅与叶圣陶笔下的小知识形象的异同
23. 鲁迅对乡土小说创作的兴起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24. 五四“乡土文学”与国民性批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5. 简述废名的诗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26.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废名的语言特色
27. 试述五四“乡土小说”创作的历史贡献。
28. 自我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9. 试析自我抒情小说“零余者”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异同。
30. 结合具体作品试述郁达夫创作的轨迹变化。
31. 试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征。
32. 试论自我抒情小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33. 请问郁达夫的性爱小说与五四启蒙思潮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34. 试比较冯沅君与卢隐小说的艺术特色。
35. 概述散文诗集《野草》对于“绝望”的书写。
36. 归纳并评论《野草》中梦境描写的结构意义。
37. 周作人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38. “爱的哲学”在冰心散文中的表现与评价。
39. 朱自清散独特的艺术风格。
40. 许地山《空山灵雨》佛教色彩。
41. 阐述文明新戏的特征、兴衰历程及其意义。
42. 如何看待西方戏剧的本土化和中国戏剧的现代化?
43. 什么是“爱美的戏剧”?
44. 你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哪些话剧团体?试简要给予评价。
45. 如何认识20世纪20年代多元的话剧创作格局?
46. 如何评价郭沫若、田汉、洪深、丁西林20年代的戏剧创作?
47. 如何评价五四文人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激烈批判?
🔺1. 比较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与近代史上的白话文运动的异同。
同:都倡导白话文
异:维新派只提倡白话,不提倡白话文学,不反对文言,只把白话视为开通明智的工具,认为作通俗的启蒙文章就用白话,作纯文学仍旧竭力模仿汉魏唐宋。
五四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学,且将白话文作为创造中国文学的唯一工具,反对文言文。
🔺2. 分别阐释胡适、陈独秀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贡献。
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开端,文中提出了“八事”也即“八不主义”,揭露了旧文学的种种弊端,正面提出了以白话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号召以白话取代文言。另外胡适认定文学革命有先后程序,这种文学革命思想是对世界各族文学变革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充分考虑到了白话取代文言正是当时新旧斗争的一个焦点,对五四文学革命的顺利、扎实与稳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陈独秀所创办的《新青年》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阵地,胡适重视代语言形式的建构,而陈独秀侧重于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相互补充,保证了五四文学革命沿着内容与形式的全方位的整体革命发展。其次陈独秀鲜明、坚定、彻底、不妥协的态度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启动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3. 五四文学革命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变化?
文学价值观上,从摒弃封建旧文学的游戏观和消遣观变为确立文艺是为研究人生问题的价值观念
文学作用观上,从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封建正统观念改为确立个人本位主义;
文艺审美思想上,从中和之美(如“发乎情,止乎礼”)变为确立以崇高、悲凉为特征的现代审美理想。
🔺4.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各有哪些文学主张?它们各自给中国新文学作了哪些突出地贡献?
文学研究会在文学价值观上反对文以载道,反对将文艺作为游戏与消遣,创作方法上推崇写实主义,讲究材料的精密严肃与描写的客观忠实,文学使命观上主张文学一要讨论和研究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二要提高人们精神。
文学研究会在新文学阵营中率先集团性地树起了现实主义的大旗,并且以他们的创作作为新文学的现实主义观念与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
创作社反对文艺创作上的功利主义,宣称文艺是无目的的,是作家内心冲动的产物,尊重文艺的自身价值和独立性。
创作社是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的“文以载道”观念的全面颠覆,它大力张扬浪漫主义,形成和文学研究会双峰对峙的局面,丰富了新文学的意识内容、精神品味与风格情调,对新文学流派的生成与发展方面起了深远的影响。
🔺5. 阅读周作人《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重要文章,思考思想革命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思想革命》: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部,思想改革是第二步。(要将荒谬思想改革)
《人的文学》:
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从个人做起。
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分为:
1、 正面的,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
2、 侧面地,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
非人的生活:安于非人的生活如娼妓的生活,强迫人自杀,这类主人公对这种生活感着满足,带些玩弄与挑拨的滋味度生活如妖怪书类《聊斋志异》
提倡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其中肉的一面,是兽性的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改良人类关系:物质生活各取所需各尽人力;道德生活以爱智信勇为基本道德。道德方面对于良性的爱提倡男女两本位的平等,是恋爱的结婚而不是殉节守节。亲子关系不是养大以后就可以随便唤他骑他而是相互爱重。
《平民文学》:文学的形式上与贵族文学无区别;内容上,贵族文学修饰的、享乐的或是游戏的,平民文学要普遍与真挚。平民文学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研究如何能够改到正当的方向。也即不是给乞丐钱而是思考乞丐怎么不做乞丐。
🔺6. 试述胡适对于白话诗的贡献与局限
胡适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这部诗集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提供了古典诗词说没有提供的新东西,在开辟诗歌创作的新领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拓荒作用,但是《尝试集》较为驳杂,有清楚明白的白话诗,也有精致纯粹的旧体诗,文白相互交错,境界亦新亦旧,留有“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7. 试述初期白话诗的特点
诗歌形式方面,以白话为诗,崇尚质朴平实,切自然之音节,率性成章,表现出散文倾向,而与遵格律、拘音韵、讲雕琢、事典雅的旧诗截然有别。在诗歌内容方面,新诗着力表现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着力于创造“人的文学”、真实的文学,表现社会本相,反映人民疾苦,抒写人生思考,一反旧诗虚情假意、颓废幽渺的作风,显示出写实的倾向。
🔺8. 郭沫若的《女神》对白话诗的发展有何意义?
《女神》塑造了一个强烈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圆满人格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女神》表现出对科学精神和机械文明的赞颂,歌咏自然的伟力、永恒的动的精神和意志;在诗体上,《女神》有真正的大解放,形式非常自由,但其内在的旋律和诗人的感情节拍和谐一致。
《女神》中诗想象奇特,构思宏伟,色彩浓烈,音调激昂,旋律急骤,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不仅在较大程度上扭转了初期白话诗的平白,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雄阔劲健的杰出之作,但是整个诗歌直接倾诉的表现方式也为后来新诗的发展带来许多局限,在艺术上也不是成熟之作。
🔺9. 闻一多对于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创作上的贡献。
理论:“三美”即诗的实力包括着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
贡献:闻一多代表着现代最具敏锐感受力的中国知识分子,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的屈辱和失落——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从天朝大国的位置上堕落,处于西方文化和列强的严峻压力下,不能不感到自卑而无出路的屈辱和失落——而且在这种屈辱和失落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也加深了对祖国和民族的爱,但同时又在与西方社会的对比中,强烈感受他们所深爱的祖国,社会现实如此黑暗和丑恶,简直无法改变,因此产生绝望无奈的痛苦。
闻一多所提出的“三美”主张也风行一时,成为新月派诗人甚至其他诗人遵循的规则,对于新诗创作形式的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
🔺10. 徐志摩诗歌的抒情特点。
追求理想,歌颂爱情与自然如《黄鹂》;空灵、飘逸如《残破》;在选择诗歌意象方面有非常杰出的才能如《沙扬娜拉》;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如《海韵》;诗体多变。
🔺11.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对白话诗有何贡献。
象征派出现在诗坛时,白话新诗在诗体解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因语言太“白”,构思平板而诗味不足,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以其含蓄甚至晦涩的风格对诗歌发展方向产生了影响。
🔺12. 怎样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文学转向?为什么说他早期的五篇文言文论文记载着他转向文学的心路历程?
鲁迅弃医从文是出于看到了神情麻木的中国人惨遭日本人的屠杀,猛然醒悟到比起拯救国人的身体,拯救国人的精神更尤为重要,因为精神拯救之后国人会对屠杀的行为进行反抗,如果只医治被摧残的身体,下一次身体仍旧会被摧残。
这些论文充分展示了鲁迅从对医学-生物学的研究《人之历史》以至科学史的研究《科学史教篇》、文化史的研究《文化偏至论》,最终定向与诗的研究《摩罗诗力说》与文学的研究《破恶声论》的思想历程。
🔺13. 为什么说鲁迅小说创作是“始于呐喊,至于彷徨,终于孤独”?试做论述。
鲁迅先是于古国文化史和诗歌史的阅读中赢获了“诗人绝迹,事若甚微”的“萧条”,并祈求诗的“新源”;从此萧条和寂寞中爆发出他的呐喊,朝向寓于古老生存的“沉默”的国人魂灵的呐喊,这呐喊展示于——也只能展示于——他的小说叙述中,因为是朝向世人的,只能从曾在历史和现今思考中得到揭示;但他并未能呐喊起什么,由此便陷人呐喊无从置喙的彷徨境地,随彷徨到来的是“我”与“他”之类现代彷徨者现今状况的书写;而彷徨的结果只有孤独,随着最后一位孤独者——魏连殳——的死去,鲁迅小说便已宣告终结,他再也没有必要以长于叙述的小说向我们述说什么了。
🔺14. 为什么说鲁迅小说实现了中国小说在叙事模式上的现代转向?
鲁迅小说创造了极具个人风格特征的小说叙事方式,实现了中国小说在叙事模式上的现代转向。中国传统小说为作者对他的故事和人物取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鲁迅小说则呈现多重复杂的叙述视角。中国传统小说创作为“无主句”即不是作者在写作而是“道德人格”在写作,鲁迅小说为“有主句”即具有自我的强烈的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15. 鲁迅小说是怎样“使象征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
《呐喊》《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其巨大的容量展示了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风貌和人文状态,表现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但是这些社会历史图卷并非从阔大的社会变迁的场景中而是从极平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展现出来的,这些平常事件的背后潜藏着无比深厚的象征隐喻意义,其隐喻意义远远超过这件事件本身的意义。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的病情,我们不是精神病医生因此没有太多联系,但是将狂人设置为一位精神界战士的觉醒者的“发狂”,就使他的发狂具有十分深厚的隐喻意义。
🔺16. 为什么说阿Q是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人灵魂?
阿Q是封建统治意识铸造的强大道德人格使人固执的在自我欺骗、自我摧残的精神优胜上,人丧失自己沦为鬼魂附体的奴才的典型人物,他的原始要求因失去自我意识的调节,而停留在本能发泄的水平上退化成动物。
🔺17. 试述“油滑”的创作态度在《故事新编》中的表现。
如在《补天》中在女娲的两腿之间添加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面对女娲辛劳伟大的创造,却递上“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的笏板。原本庄严神圣的创造事业便在小丈夫卑劣可笑的行径中消解。
🔺18. 简述五四“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
植根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是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与当时作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如社会问题剧、苏联社会主义文学
🔺19. 以《超人》为例,评析“爱的哲学”在冰心创作中的得失
《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沉溺于尼采哲学,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他遗弃人间,遗弃爱,成为孤寂的“超人”。后因厨房跑街孩子禄儿摔坏了腿,引起他想念慈爱的母亲,使他悟到“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于是,爱的哲学”战胜了过去“憎的哲学”。
《超人》确实给青年们以慰安,使他们感到世界还是充满爱。但是这种慰安毕竟是有限的,冰心提交的答案也是空泛和不现实的,因此不久之后冰心的“问题小说”就走向了尽头。
🔺20. 许地山小说创作中的宗教色彩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许地山是用佛教的“出世”观点和基督教的“博爱”学说来解答有关的“人生问题”,他所得出的结论是“生本不乐”。人活在茫茫的苦海中,只有用宗教来平衡心灵,净化情感,自我解脱如许地山的作品《商人妇》中的惜官默默地走着自己的人生旅途,平静地迎接着每一个平地突起的风浪。她说:“人间的一切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回想时是乐;临事时是苦,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这是她饱经人生磨难以后悟出的人生真谛。
🔺21. 你是如何看待叶圣陶小说中的“倪焕之”这一人物形象的?
“倪焕之”是叶圣陶笔下最有青春朝气、最有理想色彩的一个人物,他纯洁、热情,与叶圣陶其他小知识分子形象相比,他有着更高的精神境界、更远大的理想追求。
🔺2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鲁迅与叶圣陶笔下的小知识形象的异同
鲁迅是从自身境域来沉思其彷徨,并由此而延展及同一人类——知识者阶层——的彷徨例如《呐喊》中的孔乙己代表旧文学下的知识分子;在鲁迅思考新型知识者时,爱情、婚姻、家庭的主题是这种思考的重要线索,比如在《离婚》鲁迅关注了在旧家庭走后的新时代青年所遇到的境遇。
叶圣陶曾经的小学教员的职业经历,使得其在刻画小知识形象的时候栩栩如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卑琐、庸俗型比如《饭店》中的吴先生,二是正直、理想型,比如《倪焕之》中的倪焕之。
🔺23. 鲁迅对乡土小说创作的兴起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作“乡土小说”的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作品比如《故乡》、《祝福》。
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日益衰败的概叹,也即鲁迅所说的“隐现着乡愁”,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故乡》中因对故乡不是如记忆想象中那么美好表现出来的悲愤伤感的情绪
🔺24. 五四“乡土文学”与国民性批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乡土文学”的作家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悲欢,还有故乡人民的苦难,表现出的是一幕幕人间的惨剧。“乡土小说”的作家们描绘的都是小人物的悲剧,是一个个十分悲惨而又司空见惯的惨剧,也就是“近乎无事的惨剧”。但是这些惨剧放在大环境下是何等的悲哀,它们表现出了当时背景下人民悲惨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下社会、当下悲剧的批判。
🔺25. 简述废名的诗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废名的小说不像其他“乡土小说”作家那样着重表现农村愚昧落后闭塞野蛮的习俗,展示初步一幕幕冷酷悲凉的人生悲剧,而是着重表现农村恬静和谐与淳朴无欺的人性,构筑起一个“桃花源”式的世界如《竹林的故事》
其他乡土小说作家是写实的,废名是偏重于抒情写意,致力于营造冲淡、典雅的意境。废名以写景著称,它写竹林、桃园、绿洲等等景色
🔺26.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废名的语言特色
废名的语言特色在于它有语言的“涩味”,即指语言由简约拙朴而生成的一种含蓄、朦胧和艰深,是有意制造语言的间隔,把人们熟悉的、明白晓畅的语言“陌生化”,从而产生出新奇感和耐人拒交、有余香和回味的艺术效果。因此他的小说常有优美、奇峭的句子,常用一些怪异的比喻、暗示、通感等修辞手法,还特别讲究炼字。
🔺27. 试述五四“乡土小说”创作的历史贡献。
乡土小说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的狭窄生活,变为较为广泛地反映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使作家们的目光从自身转到了下层劳动者,主要是在农民群众身上。题材的变化又影响了创作方法的变化,“乡土小说”的作家们一般运用的都是客观写实的手法,作品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弥漫着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因此,“乡土小说”的出现,促使作家的艺术表现由主观抒情转为客观写实,由情绪展示转向性格刻画和环境描写,发展和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8. 自我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着重表现自我,具有明显的自述转性质;着重宣泄情感,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着重心理剖析,开掘灵魂深层。
🔺29. 试析自我抒情小说“零余者”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异同。
异:“零余者”是由于具有某些现代意识和特异的个性以及过人的才华,不被社会所容,被抛出原来社会的既定渠道;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是由于停留在过去的知识框架里止步不前导致与社会脱轨比如说孔乙己。
同:“零余者”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都是由于性格软弱,意志不坚,对于不合理的社会无力抵抗,在现实面前无所作为,在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找不到适宜的位置。
🔺30. 结合具体作品试述郁达夫创作的轨迹变化。
早期作品中,郁达夫主要描写的是“生的苦闷”、“性的苦闷”、“社会的苦闷”。主人公在小说中几乎都处于一个比较艰难的境地,小说所铺面而来的是浓烈的甚至让人感到阵阵窒息的苦闷感,抒发了郁达夫孤独、忧伤的情怀。在小说结构上,郁达夫着重以主人公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来组织篇章,一切都随着心理情绪的波动而随意拼接,从而形成了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如《沉沦》。
1927年以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写实因素逐渐增加,艺术技巧也日臻成熟,风格也由早期的热情伤感一变而为淡雅隽永,小说由情绪化转为意境化如《迟桂花》
🔺31. 试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征。
小说主题上,郁达夫主要描写的是“生的苦闷”、“性的苦闷”、“社会的苦闷”如《沉沦》。
人物形象上,郁达夫营造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零余者”形象。
小说结构上,郁达夫着重以主人公感情起伏发展为主线来组织篇章,一切都随着心理情绪的波动而随意拼接,从而形成了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如《沉沦》。
艺术手法上,郁达夫注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景写情,容情于景。
🔺32. 试论自我抒情小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自我抒情小说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它具有小说所具有的元素如人物、情节,但是自我抒情小说也是对传统小说的突破,相对于传统小说注重情节的故事性,自我抒情小说着重表现自我,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
传统小说主要是描绘某个事件,人物性格比较突出,情节完整,看重结构的排列和语言的刻画;但是自我抒情小说着重宣泄情感,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为了抒情,作家可以忽略性格的刻画,可以放弃情节的完整,不顾结构的匀称,轻视语言的提炼。
传统小说在题材上也比较局限,对性的描写、人物心理的描写比较浅层,而自我抒情小说着重心理剖析,将笔触伸向了灵魂的深层结构,并且在心理描写方面开辟了几个领域,即性心理、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等。
🔺33. 请问郁达夫的性爱小说与五四启蒙思潮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五四启蒙思潮大力介绍西方自由民主学说与科学进化思想,影响了郁达夫的创作手法与创造题材,郁达夫对于“性”的看法不能说是毫不受西方学说思想影响。
五四启蒙思潮中文学作用观从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封建正统观念改为确立个人本位主义,对郁达夫着重表现自我的创作小说有重大影响,郁达夫小说中着重表现自我,力图将笔触伸向灵魂的深层结构。
五四启蒙思潮中文学价值观从摒弃封建旧文学的游戏观和消遣观变为确立文艺是为研究人生问题的价值观念对郁达夫有影响,郁达夫曾说:“性欲与死,是人生的两个根本问题,所以这两者为题材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一般其他作品更大。”
五四启蒙思潮中文艺审美思想从中和之美(如“发乎情,止乎礼”)变为确立以崇高、悲凉为特征的现代审美理想。在作品中,郁达夫大胆地展示“性的苦闷”,抒写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痛苦,抨击陈腐的封建制度、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
🔺34. 试比较冯沅君与卢隐小说的艺术特色。
卢隐笔下爱情是主旋律,然而充满忧郁感伤哀叹愤慨的情调如《海滨故人》,冯沅君写爱情题材则不同,哪怕是悲剧结局,作品中也溢满了亢奋的激情和刚强的斗志如《隔绝之后》。
🔺35. 概述散文诗集《野草》对于“绝望”的书写。
从三个方面写绝望:对现代希望的追寻,从中显示出鲁迅所特具的强力自我意识的韧性战斗精神如《希望》《死火》《雪》;道说了绝望产生的根源:彻底的孤独如《复仇》《死后》《求乞者》;鲁迅绝望中的自我人格对话,他所遭遇到的巨大精神冲突如《秋夜》《影的告别》《过客》
🔺36. 归纳并评论《野草》中梦境描写的结构意义。
《野草》中有许多关于梦境的描写,比如《死火》借梦的形式写出,将“希望”的直接抒发变为简介的梦的无意识的表达。《死后》中鲁迅借古代魂身离异的梦境,以灵魂直面周遭庸众如何处置自己的尸身来揭示更大的恐惧。这些梦境的描写一是使作品的结构变得更加的有隐喻意义,因为梦境是虚幻的,但是在这虚幻中又是真实的,同时鲁迅借助梦境对自己进行猛烈的剖析,使结构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37. 周作人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周作人在散文小品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上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概念,之后,他又积极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在五四文学革命倡导前期,他就在《新青年》“随感录”上发表杂感,1924年与鲁迅等一起创办专刊杂文、小品的《语丝》,鲁迅曾称他为中国新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38. “爱的哲学”在冰心散文中的表现与评价。
冰心在五四退潮期写的散文贯穿了她对母爱、童真、自然美的歌颂,她以慰安者的姿态,用“爱的哲学”来抚慰那些处于苦闷彷徨的青年人的心如《笑》。
“爱的哲学”燥在散文中的表现带有五四时期要求男女平等的色彩和个性解放的因素,体现了她变革现实、改造人生的美好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空泛的爱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9. 朱自清散独特的艺术风格。
结构艺术上,朱自清非常讲究散文“眼'的安设如《背影》开篇的”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文章的剪裁,能扣住中心提炼素材,精密构思,好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抒情艺术上,朱自清追求一种真挚的美,在抒情和描写的结合中,追求一种绘画的美,在抒情与议论的结合中,追求一种理趣美。语言上自然朴素,提倡“谈话风”,在明白如话、通俗平易之中还有着形象生动、凝练隽永的特点。
🔺40. 许地山《空山灵雨》佛教色彩。
《空山灵雨》里的散文,大都写的短小精炼,富于哲理。有一些散文是以佛教思想作为作品的精神骨干,贯彻全篇,如《蝉》《海》;有一些散文则是直接将佛教意象写入作品中,既遵循佛教教义,却又以一己的智慧和感情赋予新的诠释,如《香》《愿》。《空山灵雨》里的散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寓言体,许多篇章既具有情节性、故事性,其叙述又往往以对白为主,很接近短篇小说,这与许地山受到佛教文学的影响有关。
🔺41. 阐述文明新戏的特征、兴衰历程及其意义。
19世纪末外国话剧艺术传入中国形成了新型剧种文明新戏,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繁荣时期,建立如春柳社、春阳社等多个剧团,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新戏落入低潮,即使中途又复兴了一段时间,出于外部、内部的诸多原因如迁就市民的落后意识与低级趣味、日趋商业化,文明新戏转向衰弱的结局不可避免。
特征:不用歌唱而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时装,分幕,采用灯光、布景等设施进行演出的,与中国传统戏曲完全不同的新型剧种。
🔺42. 如何看待西方戏剧的本土化和中国戏剧的现代化?
西方戏剧的本土化和中国戏剧的现代化是随着时代演变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繁荣与推进,使中国戏剧焕发的新的样貌,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戏剧的继承,但是新旧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正确看待这个现象并且可以在不破坏传统戏剧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43. 什么是“爱美的戏剧”?
“爱美”是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即非职业的、业余的戏剧。
🔺44. 你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哪些话剧团体?试简要给予评价。
上海的民众戏剧社于1921年3月由汪仲贤倡议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沈雁冰、欧阳予倩等,这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创办了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戏剧协社于1921年12月由马振基成立,成员主要由欧阳予倩、洪深,1933年因演出《怒吼吧,中国》被国民党查封,该社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这两个社团极力倡导“爱美剧”,并且坚持五四传统,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担负社会启蒙任务。代表作品洪深《少奶奶的扇子》、陈大悲《幽兰女士》
🔺45. 如何认识20世纪20年代多元的话剧创作格局?
写实主义话剧以人文精神为灵魂,多关注爱情自由、妇女解放和伦理道德等重大社会问题,以口语化的戏剧语言塑造生活化的戏剧人物,受到了易卜生《玩偶之家》等的影响。代表社团上海的民众戏剧社和戏剧协社
浪漫主义话剧主要开掘和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在理想、情感的层面上构筑诗意的艺术世界。代表作家郭沫若、田汉。
现代主义话剧是受到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各流派影响的戏剧的统称。代表作家作品陈楚怀《骷髅的迷恋者》、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喜剧型话剧形态代表作家作品丁西林《一只马蜂》。
🔺46. 如何评价郭沫若、田汉、洪深、丁西林20年代的戏剧创作?
洪深为中国戏剧建立了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1924年他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在创建新的排演制度上做出了示范性努力,建立了新的戏剧美学原则和表演体系,即所谓的“第四堵墙”的理论,有立体布景,有道具,有导演,有舞台监督,是“中国第一次严格地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戏剧。
郭沫若以诗人的激情涉足于戏剧,确立了真正意义的史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有其独特的文学史地位,他开创了将剧本与小说诗歌同等阅读的先河,以浓郁的诗情开创了戏剧的新模式。
田汉所创立的一系列与“南国”相关的戏剧活动,使戏剧在市民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对新兴话剧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的早期剧作具有鲜明的“诗人写剧”的特色,对后来剧作家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
作为一个独幕剧艺术家,丁西林创作的出发点不是社会、历史、现实中的“问题”,而往往是一个喜剧家的直觉,从知识分子的生活中挖掘喜剧因素,从小处入手,揭示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和感情,曲折地反映社会问题。形成了新的“二元三人”的戏剧结构模式,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造成二元对称的格局,第三个人起到的是激发矛盾或者解决矛盾的作用,为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47. 如何评价五四文人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激烈批判?
五四文人的批判是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以及五四思潮的推动,一方面这种激烈批判使得新型戏剧快速产生,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阻碍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继承与发展,在这种激烈的批判之下,是不是如《乌合之众》中所说群体的智慧被无限的拉下,因为文化的存在本身就是多元的,为了某一种文化而去否认另一种文化是社会倒退的表现,但是在当时对立的社会状态下总是一定要在可以两种并存的事物上做出选择,这是社会被蒙蔽的象征,发展到当今社会,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是一个很好的看待事物的观点。
杀杀菌M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徐志摩《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
-
现代文学史
不顾世人的轻蔑和歧视,不见生之欢乐与死之痛苦。——改自对李金发《弃妇》评价。 救救孩子…...
-
1917—1927
-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确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1927——1937
1. “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贡献及其教训是什么 17 2. 为什么说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