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因果性问题
#人的实践的能动性是客观必然性之根!
#休谟打断了康德独断论的梦。
#因果性是人的先天范畴。
「因果性」是康德的十二范畴之一。
所谓「普遍必然性」,即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果性,是主观理念中那套先验逻辑建立起来的,连主体自身都违背不了。凡是想要认识,就必须按照这套法规来运作。
打个比方,人类天生就戴这因果性这副有色眼镜来看待世界,人类自身也无法摘下它。
所以,所谓「客观性」,是我们主观(在因果性范畴下)建立起来的,所有人都不能违背。它不是真实世界的如实反映,而是在因果性这副透镜下的世界。
因果性是西方哲学和西方科学的老传统。古代哲学家,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特别追求「第一因」,追求事物的原因。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追求事物的本质,探索事物的根本原因。
但休谟来搅局了。
休谟的怀疑论把因果性归结为人的一种「习惯性联想」。
凡是有因果性的地方,休谟认为,那只不过是「两个事件」,一个发生在前、一个发生在后,无法说明这就是因果。它只不过是重复发生多次之后,我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习惯性联想罢了,它充其量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我们可以依赖它,但不能过分相信它。
怎么,牛顿那套神圣的物理学,搞了半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联想而已?
康德大为震撼。
康德说休谟『打断了他独断论的梦』。
但为了应付休谟的挑战,康德提出了「先验逻辑」的假定。
休谟虽然是经验论,只承认眼前看到的东西。但他也承认他看不到的东西的存在,如时空。休谟看不到时空的存在,他只好、也只能「假定」某些前提。
那好,同样的,也可以「假定」因果律的存在。
因果律的「先天根据」是什么?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有原因』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
它是「先天」的,它是主体先验固有的主观体系,跟对象无关,它对所有人都一样,具有普遍必然性;
它是「综合」的,它把握那些经验,建立起经验中的客观规律。
因此,凡是一个主体,一个人,因果律都是他固有的先天结构。
因果性,它只能说明『万物有其原因』,但它无法指出『具体是什么原因』、『孰前孰后』。
因果性,有它未必能解释具体事物,未必就是真理;但没它,则一定不是真理。
因果性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必怀疑科学知识。
因为当我们在建立知识的时候,我们本身就先天的以因果性为前提条件、在因果性的法则下建立起知识体系。
按康德的话来说,科学家一手抓住经验,一手抓住法则,用我们主观的这一套法则,去拷问自然界。
你看,我们知识的建立,不是被动地等自然界,而且我们带着自己的法则来拷问自然界。这里面就包含我们主体的先天能动性。
哦,不得了!
康德首次在人的认识中引入了主体的能动性!
客观必然性是由主体建立起来的,是由主体能动性建立起来的。
人的实践的能动性是客观必然性之根!
酒神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讲 先验感性论
在康德之前,「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就特别激烈。 经验论走向极端成为了「怀疑论」,所...
-
第三讲 先验逻辑的先验分析论
认识论的第二个层次是「范畴论」,是关于「知性」的学说。 感性在认识中是一种接受能力,知性...
-
第四讲 因果性问题
-
第五讲 先验辩证论
第五讲 先验辩证论 康德的先验逻辑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先验分析论」,主要是关于真理的逻辑...
-
绪论 德国古典哲学发生的哲学前提+发展线索
绪论 一、德国古典哲学发生的哲学前提: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 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