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Lake (抒情,永远的抒情)
对这个历史阶段的命名各异,有消费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等。但无论何种称谓,后现代都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西方学术界曾为此展开了两次规模宏大的讨论。第一次发 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20世纪50年代起逐渐兴盛的这股文化潮流,既无法纳入现代主义的范畴,又不可能意味着现实主义的复归。 第二次讨论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初,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让-弗·利奥塔与哈贝马斯展开了一场关于“现代性是否终结”的学术争论……利奥塔坚持其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提出的论点:由启蒙精神(或现代性)奠定的启蒙学说(自由、平等和人的主体神话)的宏大叙事的合法性已经失去了其可靠的依据,不再是普遍性的绝对真理。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始,后现代话语在各个领域迅速扩张……如果从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角度看,尼采、德里达、福柯……拉康……波德里亚……等大思想家的著述都可以看作站在现代性的对立面——后现代的立场上,对现代性弊端的反思、批判,甚至颠覆。 到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已经不是一个承认或不承认的问题,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文化现象,甚至是一个社会历史时期,其景蔚为大观。 进入21世纪,后现代话语虽没被消解,人们对它的热情似乎有所冷却,但其影响力仍不减当年。 引自 导 论/1 /一 · 后现代的类型/
激进的或否定的后现代其代表人物是福柯、德里达……等……以非理性颠覆理性主义,以多元消除一元…… 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是对激进的或否定的后现代和建设性的后现代的庸俗化和简单化……其采取彻底的反传统、反理性、反人道、反文化立场,以极。端的、以偏概全的姿态走上了一条反人道、反文化的非理性之路。该流派在文学艺术上表现的最为明显,一些摧残人的身体“艺术”便是其产物。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侧重于在激进的或否定的后现代主义开辟的空间中从事建设性的工作……反对绝望,提倡重建;反对悲观主义,提倡乐观主义。他们寄望于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哲学、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上重构一个新的美好世界…… 引自 导 论/1 /二 ·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如果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所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用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格里芬)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包括:反形式、游戏、偶然、无序、解构、无中心、反讽、不确定性等。(哈桑) 首先是反中心、反权威。 不确定性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平面化或无深度也是后现代主义凸显出的精神特征……消除了表象与本质的对立,从而消解了深度,从本质走向现象。 碎片化的体验构成文本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任何整体性观念,喜爱随意的组合、拼凑。 20世纪中期,以“量子力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自组织原理等为代表的后现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粒子观的危机、粒子序列危机、单一性危机、身份危机……”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兴起直接改表了人们原有的知识系统。后现代主义虽然源于艺术领域,但它从思想的层面直接回应了后现代科学……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过度解构导致人们在面前呈现出的知识状况是支离破碎的。 引自 导 论/1 /三 · 后现代主义凸显的建设性价值/
建设后现代主义的三个方面:创造性、多元性和对世界的关爱。 后现代思想家推崇创造性活动,他们把创造性看作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在后现代思想领域中到处都是独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如知识考古学、系谱学、欲望机器、精神分裂分析法、解构等。 当然后现代的创造性与现代的创造性并不一样。“现代人不是受机械论的影响而将创造进行机械的理解,而是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将创造看作是随心所欲,看作对秩序的破坏……其二,现代人仅仅将创造看作是少数人,特别是天才、艺术家的事,从而将创造特权化了。而后现代思想家则试图还创造性于民,通过阐发创造乃人的‘天性’来激发普通民众的创造热情。” “后现代思想家所谓的对话,绝非内心的独白,而是一种人际发生的过程。它是指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这是一个无线展开的过程。”这种对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也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双方改变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视野。因此,对话精神构成了一种真正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人们之间的宽容和尊重。 最后,后现代主义倡导关爱世界……秉持后现代精神的个体不把自己当作生活在自然界的异乡人,而是拥有一种家园感。“借助这种家园感和亲密感,后现代人用在交往中获得享受和任其自然的态度这种后现代精神取代了现代人的统治欲和占有欲。”……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超越了实用主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身与生态思考结合起来…… 后现代精神构造的是一种新的时间观。现代性的激进个人主义让人们摆脱了过去,却削弱了人们对未来的关注,宣传只关注当下。后现代精神认为个体经验已经包括了对过去的观照,从而恢复了个人与传统的联系;它也包含了当下性,未来就是从这里长出来的。 引自 导 论/1
4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