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好了日inutile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读过 物·画·影
当访客终于找到这个“镜门”的机关并将其打开,他便进入了一个幽暗空间(图2.26d,微弱光线从窗格投入,指示通向右方的走道。前行几步,眼前景象豁然开朗——他发现自己到达了乾隆的宝座,面对的则是一个高大厅堂。厅堂中心是个小型戏台,周围的通景画以强烈的幻视效果将砖墙转化为通向室外的开放空间(图2.27)。天花板上绘着一个巨大的藤萝架,浓重的阴影造成紫藤花突出的立体感,仿佛一朵朵从藤架垂下。北墙上画着一带竹篱,圆形月亮门后面展开宽阔的宫苑,以西洋“线法画”现出渐远渐小的尺度。高度写实的丹顶鹤在生着奇花异草的庭院中漫步,远景中是蓝天下的层层山峦(图2.28)。 引自 乾隆的镜像幻想 读过《清宫造办处档案》的人都了解乾隆对各种宫廷建设计划的深度参与,事无巨细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通过造办处工程人员和艺术家之手加以实现。倦勤斋的镜门和剧场的结合在中国历史上从所未见,这肯定出于他的创意,目的在于制造出一个“穿过镜子”的奇幻经验。这使我们又一次想起《红楼梦》对怡红院中穿衣镜的几次描述——从贾政和刘姥姥“转过”镜子发现镜后的景象,到贾宝玉通过镜像进入甄宝玉的平行世界。 再联系到大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文学和艺术的想象,倦勤斋中的镜门也让我们想起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1832—1898年)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其中女孩爱丽丝如隐身人一般穿过玻璃镜子,在镜屋的天地里遇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人物和事件,最后竟变成王后。这部小说发表于维多利亚时代的1871年,当时摄影术刚开始在欧洲流行不久,卡罗尔本人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和收藏家。 引自 乾隆的镜像幻想 Photography——“摄影”——一词由希腊语φῶς(phos)和γραφι(graphis)合成,前者的意思是“光线”,后者是“绘图”,摄影因此是“以光绘图”的技术和艺术。 有意思的是,当欧洲发明家们从19世纪初期开始不约而同地探寻如何把光线承载的影像固定在物质平面上的时候,这也恰恰是独立穿衣镜在社会上普及之时。虽然二者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但其类同之处也相当值得玩味:摄影和穿衣镜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光、镜和影像日益增长的兴趣,也都以新式设备(apparatus)捕捉光线承载的影像。目前存世的最早摄影作品是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1765—1833年)拍摄的《窗外风景》,收藏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哈里·兰瑟姆中心(The Harry Ransom Center)。这是一块20厘米宽、16.5厘米高的锡板,略微反光的表面上隐约显现出天空和屋顶的影像。那是1826年夏季的一个上午,尼埃普斯把这块涂抹了药物的锡板放到自制的暗箱相机内,朝着工作室窗外的鸽子窝开始曝光。八小时之后他关闭了镜头,把锡板上的药物冲洗干净,得到了这张人类历史上最早存世的照片。 引自 第三章 从欧洲到全球:穿衣镜摄影模式的流通
6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