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
本章详细介绍了一战之前的巴黎,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7至145页)讲述了巴黎的逍遥自在的社会环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巴黎的平等,没有任何的强制,人与人之间不分种族、阶级、出身。“巴黎人只知道对立的事物可以并存,而不知道什么上等和下等。”(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p141)
第二部分(145至163页)讲述了巴黎的文人、画家们的简朴。作者花2页讲述了诗人莱昂·巴扎尔热特与自己的友谊的真诚可贵,然后花9页详述了作者十分尊敬的里尔克。
作者首先表达了对里尔克那一代诗人的单纯清白、专心致志的高度肯定。
“在我们今天这个动荡不堪和普遍惊慌失措的时代,难道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当时那样一些专心致志于抒情诗创作的单纯诗人吗?我今天怀着爱戴的心情不胜惋惜的那一代诗人,难道不是再也无处可寻觅了吗?——在我们今天这些被各种命运的风暴搅得十分混乱的日子里,那一代的诗人们是后继无人了。那些诗人们,他们不贪图任何的外表生活,他们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他们不羡慕荣誉、头衔、实利;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搜索枯肠,把一节一节的诗句完美地联结起来,让每一行诗都富于音乐感,光彩夺目,诗意浓郁。他们所形成的社会圈子,在我们日常的尘嚣生活中简直像是一个僧侣团。他们故意疏远日常生活。在他们看来,天底下最重要的,莫过于那些柔美的、然而比时代的轰隆声更富有生命力的音响;当一个韵脚和另一个韵脚搭配得非常妥帖时,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动人的情感,这种动人的情感虽然比一片树叶在风中落下来的声音还要轻,但它却能以自己的回响触及最遥远的心灵。”(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p152)
然而反观作者现在所处的时代,却失去了从前的安宁。“耳朵里常年充满的不是悦耳的音乐而是宣传机器的聒噪和两次大战炮轰的隆隆声”(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p154)
作者借用歌德的话,指出世界上有才的诗人总是存在,只是现在的世界失去了安宁的土壤,专心致志的创作变得不再可能。“歌德在他为拜伦而写的挽歌中所说的那句动人的安慰话始终是对的。歌德说:‘因为世界将不断创造他们,就像他们自古以来不断创造世界一样。’”(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p154)
接着作者讲述了有关里尔克的许多小事,体现了里尔克的低调、斯文、整洁、安静,却又让人难以了解他的内心。“每次和他作较长时间的谈话之后,我总有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的脱俗之感,但是在另一方面,他的这种一贯注意节制的性格——即从不让自己尽兴的意愿,都会过早地限制任何一种显得特别知心的感情。我相信,可以认为自己曾是里尔克的‘朋友’并以此为荣的人,只有少数几个。”(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p157)
然后作者讲述了他去罗丹的创作室的经历,展现出一位朴实而热心肠的大师形象,以及在艺术中的全神贯注。在阅读时我想起这段曾在课文中学过,经检索,这段改编收录在沪教版九上语文第2课《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中。参见链接: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09754560/
第三部分(163至170页)讲述了作者在去伦敦之前遇到的行李箱丢失的小插曲,从中可以了解到法国环境中的思想方式,尤其是一种法国小市民的诚实、耿直、心胸狭隘。
第四部分(170至174页)讲述了作者到达英国伦敦之后,发现伦敦与巴黎的巨大不同。伦敦人的谈话内容聚焦在宫廷、赛马、社交聚会,伦敦的绅士先生们只称呼名,马车夫说俚语,等等。作者感到难以融入,也难以找到巴黎那样的轻松愉快的生活。作者企图通过闲逛的方式了解英国,也以失败告终。还有两件事值得提及,一是作者参加了叶芝的朗诵晚会,二是作者发现了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并得到了他的一张铅笔画《约翰国王》,这张铅笔画在作者的漂泊中,陪伴作者三十余年。
Orbiu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三章 情窦初开
本章着重抨击了19世纪,在爱情和生活方面,对于青年的社会风尚。社会风尚极端强调男女有别,...
-
第四章 大学生活
本章先讲述了奥地利当时的一个传统文化,就是大学生能享有许多特权。而作者上大学是为了家庭...
-
第五章 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
-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本书160至163页的这段我在课文中学过,改编收录在沪教版九上语文第2课《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中...
-
第六章 我的曲折道路
本章讲了作者的一部分经历,包括收集爱好、戏剧创作等,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5至182页...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