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脑中和眼中的光与影,有着深刻的个人意义,与其欲望和生存本能纠缠在一起。正是通过这一点,而非通过艺术史逻辑,他的艺术与下层社会联系在一起。
他用明暗对比的手法驱散日光,认为阴影就像四堵墙和屋顶一样提供了庇护。无论画什么,在哪里画,他都只在室内作画。在画作《逃往埃及路上的休息》(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或是他心爱的《施洗者约翰》(John the Baptists)中,他不得不在背景中添加一道风景。但这些风景就像挂在院子里的地毯或窗帘一样。他只有在家里——不,哪里也不行——只有在“屋里”才感觉比较自在。
画面的黑暗中弥漫着烛光、熟透的甜瓜和准备第二天晾晒的湿衣服的味道,这黑暗存在于楼梯间、赌场的角落、廉价的住所、突然的邂逅中。希望不在于黑暗中会闪耀光芒,而在于黑暗本身。虽然黑暗所提供的庇护只是相对的,但是这种明暗对比生动地揭示了暴力、痛苦、渴望和死亡。连同日光一起被去除的还有距离与孤独,这两样都是底层民众所恐惧的。
那些生活不稳定、习惯拥挤生活的人会对开放空间有恐惧心理,这种恐惧抚平了空间和隐私的缺失所带来的沮丧。他也经历过同样的恐惧。
/
底层社会的生存与骄傲有赖于剧院,在剧院中,每个人都在浮夸地表演和证明着自己。然而,在那里,一个人的生存很可能取决于他的低调蛰伏或不受瞩目。随之而来的紧迫感产生了一种急于表达的特别诉求。于是,手势翻飞,无处不在,一生的欲望可以寄于一瞥。这就相当于另一种拥挤和密集。
/
他画的面孔被这样的认知照亮,如伤口一样深刻。它们是堕落者的面孔——这些人带着只有堕落者才知晓存在的真诚,献身欲望。
/
忽略那些客观环境,比如窗外的世界。黑暗中显露出渴望之躯,而这黑暗并不是白天或黑夜等时间意义上的,而是关乎这个星球上的生命。这渴望之躯,像幽灵一样泛着光,预示着肌肤后的世界,不是以挑逗的姿态,而是通过不加掩饰的真实感觉,呼唤你离开。人物的脸上有一种比引诱意味更深的表情,因为这表情包含着对自我、对残酷世界、对庇护之所、对天赋——同床共枕——的体认。此时。此地。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