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的变化
当谣言被连续传播时,传播线上的每个传播节点上内容会发生扭曲失真;谣言传播链末端信息总是与原始信息不相符合。 也就是说谣言准确性存在很大的变异,但是组织中的谣言往往是准确的;灾难谣言更倾向于不准确。无互动时失真严重,有互动时失真相对较少。
人民网研究院通过对2011年50个网络谣言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其中47则谣言是由网民或线下民众故意制造的,剩下的3则是由于信息在传播中出现畸变,导致信息失实,以讹传讹造成的。
人们通常对谣言做了以下处理:
一.磨平
“磨平”指的是谣言内容失去了细节,缩短了长度,更加简洁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容易发生在低模糊性的谣言现场中。
也包括记忆限制等产生的信息失真减少,即人们更倾向于把信息磨平为易于记忆的语句 ;以及讲者的不连贯叙述使得听者难以加工,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而使得听者忽略缓和信息,从而导致听者产生更极端的判断。
面对听众时,由于要对言论负责,更加追求准确性,所以无讨论ST会导致谣言内容发生更多的磨平。
二.添加
在内容里添加成分的术语,常以增加新信息或添加细节的形式来实现。 容易发生在高模糊性的谣言现场中。
在高度影响情绪的谣言中,人们倾向于重复行为,他们再三思考,不停谈论,在幻想中探索所有可能。
三.削尖
指的是在谣言中强调或者突出某部分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夸大事实。削尖服务于同化。
四.同化
同化是一种心理加工过程。其目的是让谣言更加契合个人。
人们倾向于寻找和他们自身所持已有认知相符合的证据。 谣言或者谣言的某个侧面,会激发倾听者诸如刻板印象和图式的认知结构,可能会导致对后续刺激的选择性知觉与随和解释,以符合所激发的认知结构,这会导致谣言朝向已有认知结构的失真 。
磨平、添加和削尖更像是谣言内容转变的元素模式,同化则类似于整体的模式拟合。因此,同化是一种整体而高水平的模式变化。同化指导其他子模式的转变,旨在让谣言内容契合个人图式。
在后来被证实或证伪的谣言中,被证实的谣言倾向于变得更加真实,而虚假的谣言要么维持原状,要么变得更加虚假。
谣言准确性涉及到的机制:
(ST为序列传播)
信息失真倾向于强调谣言传播过程中的改变,这种改变来自在各个节点作用于个体的认知(如注意窄化、记忆限制、知觉偏差)与动机(如事实寻求、关系增强、自我提升)因素——这是有先后次序的“序列传播”(ST)的特点,常被测量谣言的精确性(失真程度)。
如果我们把谣言看作具有探索性且处在变化中的假设,认为它们是由于群体成员在模糊性情境中更积极地协作而产生的,那么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转向群体、网络以及情境特征。这种COL框架(集群架构,常被测量谣言的真实性(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假定谣言是协作性的而非连续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在谣言传播中,每个个体做出的是协作性的贡献,而非添加性的贡献。比如,人们就各自带到讨论中的信息交换意见,然后他们很快对谣言进行了修改。这种协作的结果是,一种对模糊性情境的优势性解释出现了。 有时,虚假 谣言 会随时间不攻自破;但对于没有能力追求准确性的团体来说,时间只会带来更多不准确。总体上说,怀疑性更高的群体倾向于产生更准确的谣言。
当群体中一致的观点不正确时,谣言的不准确性将持续存在。
新兴的谣言往往在谣言受众看来是合理的,因此它们往往与文化公理相契合:也就是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因此,群体偏见也会部分影响谣言内容。为了契合谣言的中心主题,一些信息被生成、扭曲或忽视。例如,有些国家认为,地震发生的原因是行星排列和喜马拉雅神的愤怒。文化不仅对未受教育的人群造成影响,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也接受这些谣言——谣言内容至少部分与群体信念相关联,因为社会表征与群体信念联系在一起 。
个人走舞王路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谣言心理学
国外对谣言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关于谣言的研究则起步相对较晚。...
-
人们为什么愿意相信荒诞的谣言?
在谣言产生的阶段,谣言参与者为了缓解焦虑或消除不确定感而接收谣言。谣言为其不确定之事提...
-
谣言的变化
-
信任与谣言控制
当正式信息不被信任的时候,人们会采信非正式的推论或谣言来作为补偿。在这里,替代性解释相...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