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场面调度
构筑影像时,我们得像绘画大师对待画布般,考虑其效果和表达方式。
——马塞尔.卡内
本章提要:视觉材料如何被安排、构图、拍摄。景框的画面比例,电影、电视和录像画面的长与宽。景框的功能:除去无关紧要者,标明特殊者,象征性用法。景框内位置的暗示:上、下、中、边缘。景框外(画外)是何意义,为什么?影像如何被结构、构图和设计?我们最先看哪里?主导处。区域的需要:空间如何代表权利的意念。位置与摄影机的关系和暗示意义。动作的空间,紧和松的画面。距离形式和他们如何定义人的距离,摄影机的距离和镜头。开放和封闭的形式:窗户或紧闭的影像?场面调度十五种元素的分析。
场面调度一词借自法国剧场,原意是“舞台上的布位”,在剧场里泛指在固定舞台上一切视觉元素的安排,这个部分包括围绕舞台的前方,或表演区延伸到观众席中。
2.1 景框
1.85:1标准银幕
2.35:1宽银幕
场面调度的四个元素:动作的安排;布景与道具;构图方式;景框中事物被拍摄的方式。
默片时代,圈入圈出(指以圆形或椭圆形圈入或圈出银幕上的一部分)常被适度使用。
景框:“孤立凸显”的技法
形式主义者以银幕中央的构图来支配一般的说明性镜头。
景框的上部往往象征了权力、权威和精神信仰。放在这个部位的人或物,似乎控制了下方。上部也带有强烈的上帝般的光荣。这种方式也常用于拍摄皇宫或高山。一般而论,若在上部的人物其貌不扬,给人的感受即是危险而具威胁性。然而,这只适用于在其他人物比这个主要人物小或同样大时。
《拿破仑》是默片时代最著名的宽银幕实验经典作品。
景框的下部代表服从、脆弱、无力。放在此部分的人或物似乎都“弱”于上部,而且靠外缘的黑暗太近,也常具“危险”意义。如一个画面中不止一人,那么在景框下的人物往往似被上部之人支配。
左或右的边缘部分看起来都不太重要。因为他们离中央太远。它们靠近景框外的黑暗,许多导演好用黑暗象征缺乏光芒,也与未知的、未见的、可怕的意象相关。通常银幕外的黑暗部分象征被湮灭,甚至死亡。一般来说,不重要、被忽视、无名的人物都比较靠“不重要的”边缘。
也有导演将重要视觉因素完全放在景框外,尤其是那些与黑暗、神秘、死亡相关联的角色。
两个景框外的空间具有象征性:一个是场景后的空间,另一个是摄影机前的空间。
导演会指引眼光到对比最强的区域
其次,我们的眼睛会注意到对比次强的区域。
一般来说,对比最强的主导因素往往与喜剧趣味相关。
构图的上半部永远比下半部重。
单独的人或物也会比群体显得重,所以有时导演会孤立出个人角色与群众。
线条的运用亦能产生一些心理效果。
弯曲的线条也是电影工作者常利用的表达方式。S、X、三角形和圆形是艺术家最喜欢的形状。
平行主义是设计的通用原则,旨在表达相似、和谐和相互强化的关系。
2.3 区域空间
在一个白色为主的画面中,颜色较深的物体即是主导。而画面的右边会比左边重,即更主导。站立的主导坐着的人物。
景框内的空间是表达的一个重点。
权力、权威和主控性是由电影的脉络和上下文来决定。
摄影机拍摄人物的五种基本方位:完全正面—面对摄影机;四分之一侧面—;侧面—人物注视右方或左方;四分之三侧面;背对摄影机。
完全正面的方位是最亲近的—人物面对我们,邀请我们参与他的一切。
正面的摄影是所有安排中最亲密者,也最明白、直接、清晰,往往最具侵略性,尤其当演员朝摄影机走来时。
大部分导演常用四分之一侧面的位置,因为它的参与感不如完全正面的位置。侧面则较疏离,人物并不知道他被观察。四分之三侧面的位置更疏离,通常用来表示人物的不友善及反社会的情感,人物的背有部分对着我们,拒绝我们的关心。
空间的大小可以用来象征不同意义。一般而言,镜头越靠近,被摄物体的限制感亦越大,这种镜头我们称为紧的取镜。相反的,镜头越远即为松的取镜,象征了自由开阔。
导演也常常会用完全中立的物体和线条来象征人的受困,换句话说,用物体来笼罩一个形象。
2.4 距离关系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距离关系—在固定空间内的有机关系—可以因外在环境,如天气、噪音及光线而改变人的空间距离关系。
霍尔将人类使用距离的关系分为四种:亲密的;个人的;社会的;公众的。
霍尔以人的皮肤至十八英寸称之为“亲密距离”,这种距离有人与人之间身体的爱、安慰和温柔关系。
“个人距离”大概是十八英寸到四英尺的距离(约手臂长)。
“社会距离”约为四英尺到十二英尺长。
“公众距离”则是十二英尺至二十五英尺或更远的距离。
“亲密距离”比较接近特写和大特写;“个人距离”约是中近景;“社会距离”约在中景和全景距离内,而“公众距离”则在远景和大远景内。
摄影机离被摄物愈远,我们观众的态度就愈中立。尤其是公众距离,总会引起某种疏离感。相反的,越接近一个角色,情绪渲染力就越不同。卓别林的著名格言就是“喜剧用远景,悲剧用特写。”《城市之光》
2.5 开放与封闭的形式
一般来说,现实主义导演偏爱用开放的形式,而形式主义导演倾向封闭的形式。从风格上来说,开放的形式含蓄而内敛,封闭的形式较自觉和明显。
从视觉设计来说,开放形式强调非正式,不突兀的构图,影像结构似不明朗,组织似乎较散漫,人与物也好像不是故意安排的。封闭的形式则强调形式设计,大部分因素都显示经过构图的精确安排,而视觉重量的平衡也经过仔细设计。
开放形式运用不自觉的简单技巧,导演重视现实的立即性、熟悉和亲切的层面。有时他会用即兴情况造成自然而直接的效果,这种效果在紧密控制状态下是较难捕捉的。
封闭的形式较强调陌生的事物,影像富于质感的对比和逼人的视觉效果。由于其场面调度经过准确的控制和风格化处理,影像会显得人工化,离现实较远。封闭形式的视觉信息较多,远比肤浅的现实主义还多。开放形式重真实而舍形式美感,封闭形式则为美感而牺牲表现的真实。
两者对构图的观念也不同。开放形式较不重框架观念,暗示景框外仍有许多现实未纳入,强调空间意义是连续的,导演亦好用“摇镜”横过场景。
封闭形式的镜头有如一个完整的小天地,所有的信息都被仔细安排于景框内。
开放式电影的摄影机一般会被戏剧所引导。
封闭形式电影的摄影机却像在期待戏剧性的发展。人与物是安排在事先决定的镜位里。这种期待式的镜位象征了脆弱及宿命,摄影机好像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知道”。
系统化的场面调度分析包括以下十五种元素:
1对比最强的区域:观众的眼睛首先注意到什么?为什么?
2.灯光风格:是高调还是低调?高反差?或综合?
3.镜头与摄影机距离:什么样的镜头?摄影机与被摄物体距离多远?
4.镜头角度:是仰角、俯角,还是水平视线?
5.色彩:主色为何?有无对比色?色彩有何象征意义?
6.镜片/滤镜/底片:被摄物是否要扭曲?
7.对比次强的区域:在眼睛看到画面中对比最强的区域后,会停留在哪里?
8.密度:景框中有多少视觉元素?僵硬灰白?一般?充满细节?
9.构图:二维空间如何分割及组织?
10.形式:开放或封闭?被摄物是不是在窗框或拱门之内?安排是否平衡?
11.景框:紧或松?角色是否无转身之地?或可活动自如?
12.景深:影像包含多少平面?前景、背景和主体的关系如何?
13.演员的位置:演员占据画面中的什么位置?中间?上方?下方?边缘?为什么?
14.表演位置:角色要如何面对摄影机?
15.距离关系:角色之间的距离如何?
完整的场面调度除图像(或图征)元素外,还应包括服装及场景设计等。
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视觉影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