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有些人学问很大,可以下笔千言,但写出来的诗并不是诗,尽管可以完全符合格律,也可以分成一行一行地写出来,但就是不是诗。 引自 清末帝制时期 照当时走路的规矩,无论冬夏,每天都是早上四五点钟出发,遇见有卖吃食的地方,随便吃一点作为早点,走到上午11点左右,就到一站。坐车的人都下来吃午饭,车上也要喂牲口。这叫“打尖”。打尖以后再走四五十里,就到下一站,无论天早天晚,都要住下。走路的规矩是每天都要起早走,宁可早一点到宿站住下,这叫作“赶早不赶晚”。 引自 民国时期 封建主义办事,靠官僚。官僚主义有一个办事的方法,叫“瞒上不瞒下”。因为掌握官僚升降的人,是上,而不是下。官僚们只需在形式上做一点布置,瞒住上面的眼就可以了。下面有什么意见,他是不管的。“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这是官僚们做官的一个妙诀。当然也有上下都瞒的,叫“欺上瞒下”。 引自 民国时期 当时的北京,可以说是危在旦夕,我的母亲想早一点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回唐河老家去。她对我说:“我要回家去,照料家里那一点财产。你们在外边干得也都还不错。在你们小的时候,我也没想到,你们会有这个样子。你们的收入,你们自己支配,我不向你们要钱,你们也别向我要钱。我回去看守住那一点财产,作为你们的退步,你们如果在外面站不住了,回去还有碗饭吃。”母亲交代了以后,就回唐河去了。 引自 民国时期 凡诸此争辩,其根本问题,即是好及不好之果由于天然或人为。 绝对的精神,虽常在创造,而实一无所得。 独立自足的生活,即是合理的幸福。 所谓好和不好,归根到底,就是快乐与痛苦,幸福与灾难。 真正的哲学总是对于宇宙人生的道理有一点了解,有一点体会,尽管他的了解、体会或许偏而不全,但他所说的是他自家所真正见到的东西,并不是抄别人的,那就有一定的价值。 引自 20年代 我在当时觉得,胡适的这一部书还有一点特别。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无论有没有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注释古代经典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都把经典的原文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这也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在无意中的流露。 资料的真伪并不像一颗珍珠的真伪那样。说一颗珍珠是真是伪,那就断定了它本身的价值。说一个资料是真是伪,并不断定它本身的价值,只断定它的时代的先后。 引自 30年代 哲学是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思,人类精神生活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这个反思所涉及的范围也不能不随之而广。这个范围,大概说起来,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自然,一部分是社会,一部分是个人。 引自 40年代 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 引自 50年代及以后 我在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听过蔡元培的讲话,也没有看见他和哪个学生有私人接触。他所以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完全是人格的感召。道学家们讲究“气象”,譬如说周敦颐的气象如“光风霁月”。又如程颐为程颢写的《行状》。说程颢“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这几句话,对于蔡元培完全适用。这绝不是夸张。我在第一次进到北大校长室的时候,觉得满屋子都是这种气象。 引自 北京大学
14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