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古人风致
读儒林外史,发现本书中记录的那个时代中下层的士的生活习惯算是比较丰富多彩。许多饮食、礼仪也被传承至今。这里想通过摘录一些细节,来回忆那个遥远的乡土社会。
一、饮食篇
厨下捧出汤点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杠子火烧。 引自第13页 扛子火烧,即杠子头火烧,是一种白面火烧。起源于山东省掖县沙河镇(今莱州沙河镇)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面食。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层金黄色的脆皮。因做火烧的面很硬,手揉不动,需用木杠翻压,故名。
杠子头火烧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登时好了。 引自第44页 云片糕,又名雪片糕,是江苏地区传统糕类美食。其名称是由片薄、色白的特点而来的。其特点质地滋润细软,犹如凝脂,能久藏不硬,原料繁多,工艺极为精细。主要原料有糯米、白糖、猪油、榄仁、芝麻、香料等十来种。每种原料都要挑选上品。
云片糕陈和甫坐在左边的第一席,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热烘烘摆在面前,又是一大深碗索粉八宝攒汤,正待举起箸来到嘴,忽然席口一个鸟黑的东西的溜溜的滚了来,乒乓一声,把两盘点心打的稀烂。 引自第76页 这里提到的食物有:猪肉心的烧卖、索粉八宝攒汤和鹅油白糖。此餐是蘧公孙的婚宴,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在浙江湖州的鲁编修家里举办的,陈和甫作为媒人列席其间。
猪肉心的烧卖,想必就是猪肉烧卖::使用未发酵面制皮,把炒熟的猪肉碎包入其中,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蒸熟后食用。烧卖这东西,我在东南沿海的家乡生活时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到海岛来才第一次知晓。
烧卖索粉八宝攒汤,大概可以理解为索粉与八宝攒汤的混合。索粉,某百科上的解释是以绿豆粉或其他豆粉制成的细条状食物。但是,我认为这里的索粉应当是知名的浙江东阳索粉,主要以大米为原料,也就是今天常说的米粉。为什么作这个推断?首先,倘若吴敬梓是根据其真实经验所写就的这篇故事,那么因为湖州和东阳同在浙江,其对食物的称呼以及饮食习惯都应该极为相似。据说,东阳索粉据传起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1932年《东阳县志》记载,索粉“以夏溪滩、林头、东山头为最,日产五十担左右”、“销邻县及杭、沪、合县内,每年约银元六十余万元”,可见其在江浙一代的名气,因此在湖州吃到东阳索粉(米线)应当在情理之中。同时,吴敬梓本身在苏州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临近地区的浙江饮食应当还是有所了解的。因此,这里的索粉应当就是米粉。
鹅油白糖蒸饺,我猜测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把白糖揉入面粉中,做成甜味的饺子皮,再包入其他的馅料,之后再在饺子外涂抹上鹅油然后蒸熟;第二种是擀好的面皮中包入糖馅。
首先,明末张自烈的《正字通·食部》记载:“饺……今俗饺饵,屑米面(即面粉)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之粉角。北人读角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聊斋志异》中也有“使庖人以蔗糖作水角(即水饺),宋啖而甘之。”的记载。 聊斋志异只是说以蔗糖做水饺,并没有说是将糖做为馅料还是做甜味饺子皮。而张自烈的叙述则用了“和”这个字眼,在汉语中,“和”这个字代表的是“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我想,可以将张自烈的话理解为面粉揉白糖。
但是,还有另一文献的记载。明朝戴羲《养余月令》卷十七中载:“水明角儿方:白面一斤,用滚汤内,逐渐撒下,不住手,搅成稠糊。分作一二十块,冷水浸至雪白,放卓上,拥水,入豆粉对配,搜(溲)作薄皮,内加糖菓作馅,笼蒸食之,妙甚。 ”戴羲在这里并没有提到饺子皮在制作时要加白糖,而是讲在饺子里包了糖果馅。但我有一个疑惑,把糖包在饺子中再放上锅里蒸时,糖自然会在饺子皮内融化,从固体的糖果化为液体的糖水。这样的饺子好吃吗?
至于鹅油是不是涂在饺子皮外,就不得而知,这仅仅是我的猜测。之所以作这猜测,是因为我想不出除了这种做法,鹅油还能如何与蒸饺结合。
八宝攒汤有这样的解释: “攒”是烹饪名词,始于明,分“攒油”、“攒酒”。前者是将烧沸的热油泼洒在蒸熟的食物上;后者是将绍酒(黄酒)洒在烹煮的食物上,食物更有“镬气”。 “攒汤”就是将煨好的高汤冲入盛有八款食材中,即成“八宝攒汤”。 万历的太监刘若愚所著的 《 明宫史・火集 》中有关于八宝攒汤的记录,证明其是一道皇家菜肴,因此可以推知,这八款食材应当算是比较名贵的。可惜目前并没有更多关于八宝攒汤的信息,恐怕这道宫廷美食已经失传了。我猜测,应当是类似于东南沿海一带的鲜美的炖汤,也许由一些鸡肉、猪肉之类熬成,再放入米粉煮烂。米粉就着鲜美热乎的高汤,可以想象其美味。
牛老心里着实不安,请他坐下,忙走到柜里面,一个罐内倒出两块橘饼和些蜜饯天茄,斟了一杯茶,双手递与卜诚,说道:“却是有劳的紧了,使我老汉坐立不安。” 引自第146页 橘饼橘饼,就是橘子蜜饯。
天茄子,也叫丁香茄,其果实可做蜜饯,其叶子可做蔬菜。可惜蜜饯天茄这种零食似乎已经失传了,天茄这种野生植物如今一般用作中药,可以解毒和治便秘。
天茄子二、服饰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他靸了一双钉鞋,捧着六碗粉汤,站在丹墀里尖着眼睛看戏。 引自第75页 这里提到的“钉鞋”,当然不是今天运动员所穿的运动鞋,而是古人在雨天时穿的鞋子。 最早关于钉鞋的记载,出自《旧唐书·德宗纪》 。 钉鞋顾名思义,就是在鞋履的木屐下方,安装数枚铁钉,以此达到下雨防滑的目的,当然还有加强版,在铁钉的基础上,再加装柱状铁钉,这类加强版的钉鞋则更为耐磨,同样也更加防滑,适合道路崎岖或雨雪天气。 同时,为了达到防水的目的,古人会用“桐油浸泡法”进行防腐处理。所谓桐油浸泡法,实际上就是先将布料用桐油多次浸泡,不论是牛皮还是棉布,均能起到防腐的效果,同时还能增加材质本身的防水性。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有些钉鞋是无后邦的。而吴敬梓笔下小使“靸”着钉鞋的动作,可以理解为是踩着后邦,说明钉鞋有可能也是有后邦的。
钉鞋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一个脱去天青外套,换了一件玉色绣的八团衣服;一个中年的脱去宝蓝色缎衫,换了一件天青缎二色金的绣衫。 引自第101页 元色,及玄色,就是黑色。
水田披风,即做成披风款式的水田衣。唐朝,多用来缝制袈裟。流行于明、清两朝。水田衣出现之初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织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有规律地编排缝合。后期料子大小不一,形状不同,色彩丰富,形似补丁,其拼接形式与清朝至近代的“百家衣”相似。发展到明朝末期,奢靡之风盛行,许多贵胄人家女眷为了做一件水田衣,常常不惜裁破一匹完整的锦缎。而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
天青,深黑而微红的颜色。为红、青二色调合而成。也作红青。
玉色,淡青如玉的颜色。
水田衣水田披风那轿里走出一个人来,头戴方巾,身穿沉香色夹绸直裰,粉底皂靴,手拿白纸扇,花白胡须,约有五十多岁光景,一双刺猬眼,两个鹳骨腮。 引自第153页 方巾,即四方平定巾。为外出最常用的配戴,顾名思义,方巾就是四四方方一个“方盒子”,三边皆封闭。
方巾方巾三、社会制度
只见庵内走出一个老翁来,定睛看时,不是别人,就是潘保正。 引自第115页 古代农村每十户为一保,设保长;每五十户设一大保,设大保长;每十大保(也就是五百户)设都保,都保的领导叫都保正,还有一个副保正。那时候家庭人口比较多,平均一户五个人,五百户人家大约两千五百人,保正大体上相当于现在乡长的职位 。且保正都是乡里较为富裕且有威望的人。故而潘保正在匡超人他们乡里还是享有很高的地位的。
严贡生代答道:“此位是建德卫体善先生,乃建德乡榜,此位是石门随岑庵先生,是老明经。” 引自第126页 乡榜,代指乡试中试者,即举人。
明经,是明清时期对贡生的尊称。
建德如今是杭州市下辖的县级市,石门应当是指明朝时期的浙江石门,如今改名为崇德县,且并入桐乡县,属桐乡县崇福镇。
正在手舞足蹈高兴,忽然前面一对高灯,又是一对提灯,上面写的字是“盐捕分府”。 引自第129页 盐捕分府是知府下面专管盐务的同知,相当于杭州府分管盐务的副知府。
“支锷!你是本分府盐务里的巡商,怎么黑夜吃得大醉,在街上胡闹?” 引自第129页 巡商, 盐务中负责巡缉私盐的官职名。因最初由商人兼充,故称。
匡超人也收拾行李来到京师见李给谏,给谏大喜。 引自第137页 给谏,明朝时为给事中的别称。何为“给事中”?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长官,官居正七品。可以在下图中自行寻找其位置。他们更像是一种舆论监督者,通政司在运转过程中必须将公文抄送给给事中们同阅,有问题他们可以在舆论上发声,提出质疑,但不能直接干涉运转程序。事实上,六科给事中并不是各管各的地盘儿 ,而是充分交流沟通的,吏科给事中并不一定只管吏部的事儿,其余五部包括全天下的事儿,该说的他都可以说。
明朝官制像这国子监的祭酒,是我的老师,他就是现任中堂的儿子,中堂是太老师。 引自第139页 中堂,是对明朝内阁大学士的称呼。
“新任街道厅魏老爷上门请二位老爷的安,在京带有大老爷的家书,说要见二位老爷,有话面禀。” 引自第83页 街道厅,明清时掌管京城街道、沟渠的人。
老和尚见他孤踪,时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陪着说话到一二更天。 更,古代计时单位。五更是将一夜时间平均分为五份,每份一更。每更又分为五份,每份为一点。整更击鼓,逢点鸣钟。因为昼夜长短的季节性变化,所以不同季节更点长度也是不同的。同时,一夜定义不用日出日落算,而用日落后二刻半到次日日出前二刻半这段时间。 其中100刻=1天,合1刻=14.4分钟。
姑且认为春秋分日落是18:00,那么昏为18:36 一更起18:36 二更起20:45 三更起22:55(三更半夜大概指子夜前后这段时间) 四更起01:04 五更起03:14 晓 起05:24 日 出06:00 四、交通工具
“是做埠头的王家?” 引自第160页 埠头,码头之长。凡客商投宿船埠,埠头必需询明来历,并将骑驮伙伴数目及来去日期,逐一填注送官。
牛玉圃看了这话,便叫长随叫了一只草上飞,往仪征去。 引自第160页 四、交通工具
草上飞, 旧指行驶在内河的一种小快船。
五、风俗习惯
湖州府太守衙前扎着一座鳌山灯。 引自第79页 鳌山灯,旧时元宵节灯景之一,把千百盏彩灯堆叠成山,形状像鳌,故称为“鳌山”。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鳌山灯
宁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2017年2月份买的书,读了又停,停了又读,反反复复几回合。这个假期的一天,突然特别想念吴敬...
-
儒林外史中的古人风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